扎根乡村,实现自我

标签:
全国最美教师事迹材料奋斗的青春扎根乡村实现自我 |
分类: 传媒发表 |
刘海娟迷恋教育事业,她说:“我就喜欢当老师,与孩子们共成长有无限的乐趣,看到学困生有进步,比我自己获奖还开心。”总结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刘海娟满怀豪情地说:“唤醒学生内心的渴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带来的收获与满足,使学生憧憬未来并致力于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项多么美好的事业啊!”
追梦路上,风雨兼程
刘海娟,1986年5月生于阜阳市颍州区二里井新村,爸爸妈妈都是教师,刘海娟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她是在2009年考取了阜南县的特岗教师,当时被分配到了新村镇天棚小学,第一次与梦寐以求的工作亲密接触,她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去往学校路上时的心情,既兴奋又向往。但当她真正站在了学校门口,现实却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坑坑洼洼的路,窄小的校园,两层破旧的教学楼,布满半身高杂草的操场……学校里甚至都没有像样的办公室,一张破烂不堪还缺一只腿的乒乓球桌,摆满了教科书和作业本,这就是老师们办公和批改作业的地方,更别提什么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她久久回不了神,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海娟成为了一名村小的美术教师。
因为农村缺乏音体美老师,在新村任教的近10年里,刘海娟老师走遍了新村镇的大部分学校,每天奔波于多所学校之间。在走教的这些年里,酸甜苦辣,百味丛生。以前乡村的路不好,坑坑洼洼的,特别是雨天,车轮陷入泥里了,泥泞的路只能踏着泥、趟着水,推着电瓶车向前走。那一刻的无助和心酸,分不清当时打湿在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而冬天在走教的路上,下雪路滑,多少次她骑着电瓶车摔倒了再起来,继续前行。一想到孩子们,开心地喊道:“刘老师来了,我们可以上美术课啦。”她就有足够的动力,不管走教路有多苦,都要坚持走下去。
均衡发展的时候,她在几所走教学校来回忙碌,数月加班加点,在给其中一所走教学校的美术室画墙绘时,因为疲劳过度从梯子上重重地摔了下来,而且是从梯子上摔到折叠的板凳上再摔到地上。那一刻,她躺在地上,低头看着自己的大腿被刮掉了一层皮,大片的血涌出来,钻心的疼让所有的辛酸都瞬间涌了上来,她哭了……然后忍着痛又换了张桌子站上去,拿起笔,坚持着把墙绘画完。
携爱前行,以心换心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刘海娟不是神,却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她每天进班看到孩子,都会追问自己两个问题:“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前者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后者增进情感,把爱贯穿在教学中。阜南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她就把有地方特色的剪纸、柳编、嗨子戏等民间艺术用简单的方式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和创作力。无论在哪样的环境,无论干什么工作,刘海娟给人的印象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不计较地付出,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浑身好像有永远使不完的一股劲”。
在学生眼里,刘海娟老师是“超能量”——多才多艺,无所不能;在同事眼里,她是工作狂——永葆激情,干劲冲天;在家人眼里,她有点不正常——浑然忘我。
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郑雪,小时候因为生病没有及时医治,导致了现在的残疾,当看到她因为身体原因略微自卑的眼神,看到她因为一句夸奖而害羞喜悦的笑脸……刘海娟发现一分的关爱就能焕发十倍的温暖,于是刘海娟经常到郑雪家做家访,给她买些生活学习用品,为她辅导功课教她画画,刘老师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姑娘……
还有个走教学校的孩子叫小丽,性格孤僻,爱发脾气,不与同学交往,经常缺课。刘海娟老师找她谈心,知晓她的父母离了婚,爸爸外出打工,小丽同学不得不跟随奶奶一起生活。爸妈的离异对她打击很大,所以才这样自暴自弃。刘海娟决定帮助这个小姑娘,先让她分发美术作业本,看到小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就在班里及时表扬她,后来又让她当美术班长,她同样干得很出色。慢慢地,小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性格上也有了很大改变,还用奶奶给的零用钱帮助更贫困的学生,在一次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她拿了绘画一等奖。刘海娟老师很欣慰,更加热爱这份培育花儿的事业。
数年如一日,爱的双向交流,让刘海娟尝到了浓浓的职业幸福感。去年的一个周末,刘海娟在学校陪伴留守儿童,一起画画,晚饭后,孩子们拉着刘海娟的手说,刘老师,一会您打扮得漂亮一点。不一会,他们蒙住刘老师的双眼领到了女生宿舍,当刘海娟睁开眼的那一刻,孩子们捧着蛋糕走来,齐声喊道:“刘老师生日快乐!”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把在田野里采摘的鲜花送到手里:“老师祝您健康快乐,老师祝您越来越漂亮,老师您辛苦了……”刘海娟忍不住热泪盈眶,还有什么比得到学生的爱戴更让人欣慰的,还有什么比生活在花的海洋更让人感到幸福的!
扎根乡村,实现自我
付出就有收获,汗水不会白流。在“安徽省书画比赛”中,刘海娟辅导的学生蒋佳丽和张子涵同学分别荣获安徽省绘画一等奖和二等奖。个人论文获省级优秀,参与编著《阜南县廉政教育读本》《阜南教育扶贫漫画读本》《阜南教育漫说师德师风》,获得了阜阳市最美乡村教师、阜阳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教师先进典型、安徽省人气教师、安徽省优秀指导教师、安徽省教育教学竞赛省级优秀、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阜南县教育系统榜样的力量、阜南县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诸多殊荣。刘海娟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多次被《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人民网》《安徽新闻联播》《安徽青年报》等宣传、刊载。
因为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刘海娟对家人便多了亏欠。有年冬天,为了照顾患病的母亲和只有三岁的孩子,刘海娟把家搬到了学校,一边是一年级教室,一边就成了她的家。那段日子,为迎接均衡检查天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有时一天都不能抱孩子一下。孩子生日那天,刘海娟又回家晚了,孩子气得流着泪说:“你不是我妈妈,你不是我妈妈,我不要妈妈……”那一刻身为母亲,刘海娟的心都碎了,但她坚信,孩子慢慢长大了,如果能加入到教师队伍话,一定会理解妈妈的。
“教师有了精神上的追求,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体现的过程中,肉体的疲惫会换来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富有会弥补物质的清贫。”刘海娟的领导曾这样评价,“刘海娟老师扎根乡村,圆梦青春,坚守执着,以苦为乐,是新时代标准的‘四有教师’——事业有追求,教育有信仰,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精彩。”
“夏虫不可以语冰,我的职业幸福感一般人体会不到。”刘海娟调皮又自豪地说,“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刘海娟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谱写了一曲奋斗者之歌。奋斗者永远都是最美的,刘海娟不靠青春的容颜,却将人生至美定格成永恒,为阜南的乡村教育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