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一中师德建设综记

标签:
立德树人德立则校兴大兴一中梁恕俭师德建设 |
分类: 传媒发表 |
德立则校兴
——大兴一中师德建设综记
梁恕俭
多年来,强化教师师德教育是大兴一中兴盛的法宝。学校以博大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秉承“热爱学生,循循善教”的育人使命和“爱岗敬业,治学严谨,锐意改革,奋发向上”的教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教师不求回报,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保持师生间人格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经常自勉,做到德才兼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等。这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是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教育观的体现,更是构筑师生和谐相处的学校文化,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
“比”出见贤思齐
大兴一中的教师仿佛自然就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劲头儿,大家彼此理解,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和谐,不管是新参加工作的“小青年”,还是从全国各地调入的“老骨干”,都能够很快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教师们始终恪守着“以‘逢一必争’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以‘平和知足’的精神状态对待利益,以‘互助互促’的精神状态对待同事,以‘三思己过’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以‘无私大爱’的精神状态对待学生”的价值追求。
这种“逢一必争”的向上精神,源自于“比修养、比奉献、比业绩”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在“三比”活动中,学校首先要求干部率先垂范,改变工作作风,开展干部进课堂,干部帮扶困难学生等活动,在党员中开展支部送温暖,支部走进师生家庭等活动。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主题演讲、交流分享、事迹报告等多种活动。坚持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制度,坚持每年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典型引领,共同进步。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新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材料》和“大兴一中教师精神”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相继制定完善了《教师量化考评细则》、《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责任到人,狠抓践诺。在“兴教先锋”、“党员好故事”、“廉政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中,教师们自找差距,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切实提高了教师素质。
其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大兴一中实施全员德育,要求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须是学生的楷模,班主任要用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知识以及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做学生的精神领袖。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许多班主任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走出来,实施小组合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2014级5班为例,班主任矫雪莲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课业成绩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分为7个小组,集学生智慧给小组命名为:星星之火、朝乾夕惕、华茂春松、灼灼其华、娴婧婳婉、烁星耀月和翩若惊鸿。学生带着对小组的美好憧憬,自主发展,自我管理,享受着“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成长快意。
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班主任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增强班主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要求班主任变一变严肃的面孔,改一改刻板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沟通,多一点关爱,用爱心、智慧、思想去管理学生。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学校有“全国优秀班主任”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北京市普教系统“师德之星”1人、北京市“十佳师德标兵”2人、北京市“十佳班主任”1人,北京市“紫禁杯”
第三,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荣俊利校长任组长,亲自抓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制定规划,分解任务,强化检查,责任到人,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树立“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坚持“四种精神”,即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工作要务实高效,做到“三主动”,即主动有为、主动担当、主动创新;工作要密切联系群众,做到“三走近”,即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近家长。工作要清正廉明,做到“三自觉”,即自觉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反对“四风”;自觉遵守各级相关法规。在评优评先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早在2002年,大兴一中就以其突出的德育特色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在这所学校,老师们将德育视为教育之“根”,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又尤其重视养成教育。校长荣俊利认为,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是最根本的教育。养成教育需要一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各方教育密切配合和一点一滴的形成,是一个由内而外、自古及今、由量变到质变的独立的塑造过程。
将养成教育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手段之一。每学年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尊师教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围绕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和合”精神。学校从2009年开始进行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品格,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修养。“日出之旸”文化石提醒同学们要抓紧青春的大好时光努力读书;“和而不同”文化石告诉同学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明白“和谐共生”的道理;“学而思”文化石则告诉同学们要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在大兴一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谓四者兼收其中。学生餐厅是按照一年四季不同地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饮食特色进行设计制作的,教学区的设计则是遵循了古代的仁义礼智信,以古代典籍、名篇佳作进行布置。走向室外,绿树掩映下,大兴一中学子们置身于校园中,或三或俩,或站或坐,手捧书本,或流连于精彩的人生故事,或徜徉于五千年历史文化,让人不由地联想起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校园北广场平展宽阔,大理石地面光亮华美,图形设计匠心独运,而校园内精心设计的桃李园、杏坛飞花、孔子像、“和合”文化石、一字碑、前进的脚步、文化花钵、等人文景观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真可谓一座育人的乐园、花园,师生们在这里享受着工作学习的快乐,在这里欣赏美、感受美,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此情此景,可谓自然之美与人文韵味的完美统一,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大兴一中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瑰丽与气派。
大兴一中的人际关系简单和谐,“和而不同”。学校每年一度的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每周四下午的文娱活动、每周一次的教师体育课、新年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办公室里,老师们彼此切磋问题,很好的朋友也可能会为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课间操、放学后,经常会有三五成群的教师在一起打乒乓球、打篮球、打太极拳。
采访中,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王宁介绍说:“在和合文化的浸润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个班组都有较强的凝聚力……‘师爱在岗位上闪光’、‘青春铸师魂’等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师德、师爱是教育的基础。”
爱在灵魂深处
多年来,大兴一中活跃着两支爱心队伍。一支是“1.2”爱心基金会,这个爱心组织成立于2003年,是同学们用收集矿泉水瓶子的钱资助本校家庭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因为爱心社刚刚成立时,每个矿泉水瓶卖0.12元,每次资助12名学生,故名“1.2”。13年来,爱心社共收到各班捐资8万余元,资助了200多名学生。特别是在汶川地震捐助活动中,“1.2”爱心社共号召全校师生捐款50余万元。其中优秀共青团员商继冉同学一人就捐了10万元。另一支爱心队伍是唐仲英爱心社,这支爱心队伍主要由获得唐仲英爱心奖学金的同学组成,大家本着服务校园的原则为学校、为老师、为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运动会志愿者,清理校园中的卫生死角,为老师办公室打水,擦洗校园中的橱窗、垃圾桶,定期打扫回民食堂、音乐教室、学生礼堂,都是大家常做的事情。这个爱心组织中的每一名同学都有一颗爱人之心、奉献之心,大家乐于为了校园的更加美好而付出个人的努力,无形中自然就具备了仁义之德。
一中人深知“小爱及人,大爱及天下”,在“爱”字上做足了文章,能让学生获得触及灵魂的力量。
2015年4月,高二8班李甜甜(化名)被诊断为白血病,医疗费用需用60万到100万,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班主任孙兆睿老师带着学生和在班内募捐的7700元钱来到医院,看到了全身长满毒疱疹的天源,都心疼的哭了。但乐观面对病魔的天源像看到亲人一样,顶着光光的脑袋,隔着窗户和同学聊天,大家被她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了,破涕为笑,继而深情地为天源唱起了《我只在乎你》。孙老师怕影响了其他病人的休息,赶忙道歉,病人却说:“好久都没有这么感动过了,你教的这些孩子富有人情味——真好!”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孙老师决定为李甜甜在全校进行募捐。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姜苗副校长在学校的早操时间,向全校学生发起了倡议,并在校园网上置顶头条新闻,向全校教师发起了倡议。学校的每个人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初中的薛月红老师在募捐箱中,放进500元,连名字都不肯留下;不善表达的张雪皓老师拿出500元,塞给学生,让学生替她把钱捐上;高二5班的刘印礼同学个人捐了500元,作为班主任的刘知音老师也捐出500元,并说:“我不能输给自己的学生”;高三的蔡静老师,把500元钱悄悄的放在8班班主任的办公桌上;高二的魏素敏老师,第一次捐了200元,第二次又捐了300元,随后她每次经过募捐箱,都要往里面捐款;在校园做保洁的阿姨们,还有门口值班的保安叔叔,也纷纷向天源募捐;赵剑老师进行第二次募捐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第一次募捐的少了,以前都向别的不认识的人募捐,而这次募捐的钱是能看着送到自己学生手里,所以必须多捐点。”
班级同学冯凌昊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为李甜甜熬夜制作视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道:“谁说90后不靠谱,那是没有激发他内心的热情;当他的爱被点燃,我们能看到惊人的正能量。儿子,加油!”
爱,被唤醒,大兴一中师生为李甜甜同学募捐到66020.6元;爱,也在传递,众家长及家长朋友圈捐献了38312元。
看到自己为普普通通的李甜甜同学做的绝不普通的一切,孙兆睿老师由衷地感叹:做老师好,做一中的老师,更好!
他,只是楷模的代表
大兴一中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春风拂面轻化雨,师爱润物细无声”的邢伟;用“心”和“爱”管理班级的毛武山;“结婚没请假,孕期反加班”的张雪皓;教学生“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的康珺;“创新无限,追求灵动教育”的矫雪莲;“踏满程风雨,留一路欢歌”的李水淼;用笑容对待学生错误的刘丽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放弃任何问题学生”的吕小英……
这样的师德楷模在一中数不胜数,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塑造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人性美好去描绘学生的人性美好,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在众多楷模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大兴一中体育教师——战东林。
年轻时候的战东林老师,曾经在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中,战胜了大名鼎鼎的马家军弟子,获得了男子个人冠军。作为一名出色的国家队运动员,退役后却选择了做一名平凡的中学教师。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走上领奖台。
战老师是一个可以为事业牺牲一切的人。他10年如一日和队员们吃住在一起,以校为家,甘愿奉献。曾经因为严重胃溃疡,在大夫三令五申要求他住院治疗的情况下,战东林还是瞒着大夫,拿了药,带着学生,踏上了到东北集训的列车。为了训练,他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但是有两个人却让他愧疚不已。一个是他年迈的父亲,有一年父亲出了车祸,竟然瞒着他,自己去了医院……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妻子王雪梅。两个人结婚十年了,却还没有孩子。雪梅初次怀孕时,正好赶上队员们即将比赛的紧要关头,她一方面要照顾队员们的起居,给队员做饭,还要在训练场上做好战东林的助手,由于过度劳累,几次怀孕,孩子都流产了。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夫妻俩,把对孩子的爱完全部倾注到了队员身上。
战老师是一个可以为队员付出一切的人。训练场上的他严肃认真,可孩子们都说教练的心其实很软。哪个队员病了,他就带着去看;哪个队员思想出现了问题,他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为了保障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训练成绩的稳定提高,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学生们请按摩师、买营养品,长年坚持为队员们煲汤,以便补充饮食上的不足。有五六个孩子家庭特别困难,家长承担不了孩子的生活费,战老师干脆把爱人的工资卡拿过来,每个月为孩子们支付伙食费。一次,一个孩子的父母,给他送来一些螃蟹和皮皮虾,他转身就分给了孩子们。所有这一切,被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叫他一声“老爸”。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战老师带领他的队员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他所带的学生共捧得市级比赛金牌100多枚,3人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帆奖”,8人荣获“银帆奖”,4人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10名分别进入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地质大学等高校。他和他的学生获得过近60次全国中学生比赛冠军,其中两项全国纪录被刷新;两次在全国中学生越野锦标赛中包揽团体、个人项目所有金牌;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中学生锦标赛获三金一银;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获一金一银;世界中学生越野赛获铜牌;亚洲中学生运动会获两枚金牌。
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战东林老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染着大兴一中的每一名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