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改的困惑、成因及对策
(2013-11-26 18:17:10)
标签:
金塔县中学王兴邦高中语文课改困惑、成因及对策教学论文 |
分类: 高效课堂 |
浅谈高中语文课改的困惑、成因及对策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发生的诸多变化:“导学案”开始流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日趋先进,课堂活动开放活跃,语文教学有效性初见成效。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与课改的不适应,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归纳其存在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攻坚克难的策略。
一、问题的表现形式
1.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论语》有“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新课标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我校也大力倡导“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因各种因素,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满堂问”、一讲到底还是屡见不鲜。把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学习变成了体力活,课堂中没有了美感,没有了兴趣,也成了低效的或无效的劳动了。
2.教材内容取舍不当
必修教科书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部分,前三部分纳入课内教学计划。虽然“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课内教学内容还是太多,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动交流,课后讨论题也无法让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并自行解决。加之教师对教材体系的不熟悉,高初中课本的衔接等问题,教师又不能合理有效的取舍教材内容,教师就会把每册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或简单处理,或完全放弃,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完整。
3.资源媒介过度使用
许多课件时一味地追求画面的丰富、美妙等,刻意地追求形式的美。比如,一节课用了30多个幻灯片大量展示屈原的生平与诗文;幻灯片上蝴蝶飞来飞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忽略了文字内容。学生在过多的图片展示中走马观花,没有思考的闪光,缺乏智慧的火花,如同看电影一般掠过,上课的效率也就可见一般。
实践表明,多媒体只是教学的手段,不是课堂的全部。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
4.拓展迁移随意率性
许多教师为了与时俱进和拓展视野,课堂上就用问题“狂轰滥炸”,于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该问的问了,不该问的也问了,学生“应接不暇”,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收效甚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纯粹是浮光掠影。
以《小狗包弟》的教学为例,课文重点该是梳理文中叙述的事件,教者不让学生钻教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却脱离教材,印发大量介绍文革的材料,或投了许多文革的幻灯片,去领会惨痛的历史。这种偏离了教学主题的拓展迁移不要也罢。
5.评价与过程不协调
课改如何评价?学分认定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也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课改研究性学习占l5个学分,需要200多个学时;社会实践占6个学分,分量也很重。这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素质教育的意图,但要通过高考来呈现,教学过程的评价与高考结合就很难。
再有,单一的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又使教师们对课改感到茫然。例如: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首先看高考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考试成绩,学生对教师还有满意率测评。教师如何处理新课标的评价和自主设计教学过程的矛盾是进退维谷。
二、产生原因的分析
1.教材编排不合理
课文内容增多。课改后高中语文课本分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的五个必修模块,必须在高一学年和高二上的前半学期完成,那么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就由原来的一本书六个单元增加到了二本书八个单元。
另外,“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内容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学生背诵量增加,高中推荐背诵64篇篇,义务教育50篇。课外阅读达30部以上,学生无法看完。
我校采用的《创新设计》练习册,内容少了,但对文本解读过细,课文要点提示、古诗文翻译都非常清楚,但习题题型还和老版本一样。比如文言文阅读,完全以旧高考题的形式出现,教师无法正常使用。
2.高考指挥棒的束缚
一是课改缺乏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只是宣传课改,却没有从制度上对加以规范化,他们以高考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导致学校领导教师只在高一、高二进行新课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高三主要来对付高考,不参与有关课改的任何活动。造成课改多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是社会家长对课改认识模糊。认为教师讲得少了,就是不负责任。就如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数目约30部,部分家长不支持,有的学生连一部书都没有。
三学生不能适应变革。虽说课改已在中小学推行了多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仍然满足于教师讲答案,自己不动脑筋,难以从旧的模式中、僵化的思维方式中转变过来。
3.教学理念更新不足
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自主合作探究还没有深入人心,旧的教学观念还很大程度地主使着教师们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各种新课标培训学习五花八门,杜郎口经验、洋思模式等,教师在上课之余学来的“迷踪拳”,不一定适应甘肃的土壤,教师们无所适从。
三、积极的解决策略
1.达成全面的课改共识
首先,理顺新课标与高考的关系。学校、教师应该认真解读大纲,理顺新课标与新高考的关系,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有效结合。
其次,指导学生形成课标意识。让学生明确新课程特点及学生发展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从而建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
第三,协调家庭形成课改共识。教师可根据学情,充分指导学生利用家庭语文教学资源和网络。比如,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与家长协商制订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家长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看优秀电视节目,并在看电视的时进行一些有效的听记训练,积累一些写作素材,扩大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
2.转换教师的角色定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是语文课改的指导理念。换而言之,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授者;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航者,是传播爱心的使者,是学生心灵的朋友,是学生行为的楷模。这都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角色素养。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讲课才能游刃有余。如熟悉课标及新课程语文教材。二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语文教师在准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广泛涉猎诸如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三要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如学会应用计算机、博客等交流平台,并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乐学、善学。
3.科学合理地取舍教材
新课标课本分为精读和自读两大类,每个单元的课文也都由这两类构成。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做如下调整:一是更强调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可把整体把握的重点放在诗歌表现形式的变化上。二是把讲读课文当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范本,可精选细讲,再如第一单元,我们重点讲析第二课的《雨巷》和《再别康桥》。在反重朗读的基础上,主要讲析如何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想像意境,感受真情”来鉴赏新诗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将自读课文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学。如一单元的第 4 课《中外短诗五首》,全部布置给学生去课外自学。学生自己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再借鉴讲读课的鉴赏方式,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就此完成这课的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时和学生表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取舍延伸,认真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定位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如教学必修二第二单元,就可从“风骚”二字入手,分析其多种义项,延伸到《国风》和《离骚》,到中国文学两大源头,到《诗经》“六义”,设计几个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自读课文,解读重点,摘取信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感染、启迪。
4.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具体地说,教师作教学设计时,要设法尽可能地把讲析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共同学习。
语文学习应尊重多元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鼓励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理念。
5.拓宽读写思维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首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或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做可以逐步实现“沟通校内外”的教学目的。
集体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校和班级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形式,组织文学社团、写作和演讲活动,可以利用壁报、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一些有效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比如,办手抄报,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天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某一处景致配上几句小诗;举办“趣味成语接龙”竞赛,诸如此类,以多姿多彩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是学习语文的丰富资源。语文学科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师如果忽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都难以实现。网络由于其新颖性、直观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我提倡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并把学生佳作、我的随笔、我撰写的每课一诗放在我的博客上,提供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研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宋词后,我指导完成“豪放派和婉约派诗风比较”的研究性学习,列举出豪放、婉约各21名宋代词人,供学生参考搜集其人其诗,学生完成后整理了厚厚一大本,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对宋词也就兴趣盎然了。对于课本的名著导读部分,我设计了“读书沙龙”让学生做读书交流,2周一次,每次9人,分别从标题、关键词、内容与评价、感悟与体会、佳句与欣赏五方面做准备,我给他们制作课件后,他再面向全班交流,效果很好。
6.多元评价学习的效果
语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而过多过滥的考试必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厌学语文,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拿一份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做法。首先是坚持和完善语文学分认定考核内容,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检测。其次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周考、单元考都取消,只保持期中与期末考试。第三是改变只有笔试的一种考试模式,通过组织各类语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会以及随笔交流会等,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实践者,也是一位不断总结、勇于反思的研究者。我们真诚地呼唤高中语文课改成功推进、顺利实施,也由衷地期盼高中语文课改能注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带来新气象。
参考文献:
史定海
陈永凤
《甘肃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