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恕俭
梁恕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528
  • 关注人气:58,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教学名师经验

(2012-12-10 23:01:50)
标签:

名师档案

日坛中学

任炜东

物理教学

梁恕俭采写

分类: 传媒发表

名师档案

任炜东,原北京市日坛中学副校长,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副主任。199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物理学科特级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题,营造有效思维的课堂,追求师生心灵的共鸣”,他积极带动周围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养、指导、督促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24项荣誉称号。

个人语录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呵护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钻研学科内在的教育规律,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育效果的创造性实现。

关键词

科学素养  物理教学  特级教师  榜样人物  经验做法

 

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而教

——记北京市特级教师、朝阳区教研中心副主任任炜东

 

讲台上的任炜东是个引导者,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引导每一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说,上 任老师的课,没办法偷懒,大脑时刻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转。也正因为如此,每一堂课对同学们来说都是一次学习科学方法、锻炼活跃思维的难得机会。

在学生眼里,任炜东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人生路上的一根标杆、一面旗帜。2009届高三学生田川在信中这样写道:“任老师,您是我在十余年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优秀的老师。在您的课上我们学到的并不仅仅是物理这一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您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您曾赠我8个字:‘天道酬勤,吃亏是福’,我也给自己写了8个字‘结缘、感恩、包容、分享’。能做您的学生,我觉得特别荣幸!”

老师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立足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用科研促发展。并积极带动周围的教师共同发展,他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特级教师进校园、朝阳名师讲堂、北京市百节名师风采课展播、教学特色研讨会等活动得到推广,促进了被指导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会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师生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任炜东老师在课堂引入环节就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弹力时,引用了生活中各种发生形变的情景,使学生能很快观察出共性,总结规律,更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在讲力的分解时,举了生活中晾衣绳挂衣服的例子,先让学生直接感知这一现象,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直观、形象的东西,然后把这些感性认识与物理理论相结合,不但巧妙地消除了物理概念的抽象难懂,而且通过把生活经验与理论的整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任炜东上课,学生是他的出发点和圆心。当老师的应该课前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思考他的思路会卡在哪儿,怎么讲能帮他扫清障碍。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也能扩展我的思路。

电压由于看不见,摸不着,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硬骨头,任炜东用水流运动类比电流的实验,从势能到动能的转化变得十分明显。市教育学院教师研讨班的老师们听过那节课,评价非常好。

任炜东努力将自己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固有的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实践的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理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追求师生心灵共鸣的过程中传承科学文化。

大道至简,把知识用线串成串

教师要树立现代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任炜东认为知识不仅是认知的结果,更是认知的过程。确定这种知识观,教学便不应仅仅将获取确定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律为目的,同时要强调它们的手段意义,即把知识教学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活动方式,形成能力和科学态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强调独立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依据物理学的特点和规律,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创设情境和条件,跟学生一起来研究、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教学活动中追求高效能的必然选择。

强基固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要抓基本,“基本”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最广泛,迁移价值高。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基本内容与其他非基本内容的沟通过程中,与丰富的外延联系,在不同的背景下加以整合,帮学生建立起一条清晰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任炜东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依据,三个建构”的教学框架。以“物质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转化”为主线,将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织成网,将知识与方法串成串。

大巧若拙,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物理难,难在抽象,难以建立感知,难在物理规律得出的结论常常与生活经验相悖,使学生处于理性上承认,感性上不接受的状态。如果仅靠题海战术,不断地纠错、改错是不解决问题的。例:“十牛顿的水能否产生大于十牛顿的浮力?”如果仅从阿基米德原理去推论,得来的结论印象不深刻,因为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起感知。

任炜东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两个大小相差一点的烧杯,在小烧杯中装一些水后,把小烧杯放在大烧杯里,然后往大烧杯里缓慢加水,直到小烧杯浮起来就不加了,这时,大烧杯中的水产生的浮力等于小烧杯里的水和小烧杯的重量之和,比较大烧杯、小烧杯里的水,发现大烧杯中的水明显少于小烧杯中的水,这就说明十牛重的水是能够产生大于自身重量的浮力!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先入为主的看法代替科学的理性思考。就要在明确难点成因的基础上,要解决这一难点,一是要建立丰富的感知,比如上例中把木块放入一个略大些的容器中,在木块上加配重,水逐步排出,会发现容器中的水越少,产生的浮力越大!二是要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主体性的建构。要“尽量让学生按照认识的重演规律,去重演核心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类创造’过程。使他们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启迪心智,培育品格”。

任炜东的做法是: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题,构建民主宽松的课堂,追求师生心灵的共鸣。课堂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把机会留给学生。物理研究就是“于平凡处发现不凡之事,于不凡处发现平凡之理。”其关键词是发现与概括,学生活动就是观察与思维,教师活动就是取材、呈现、启发、质疑、帮助,其结果一方面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方法的体验,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陶冶。

加强感悟,激发学生求知天性

感,是因,意为感觉、感知;悟,是果,意为领悟、顿悟。感悟是理性思维的升华,可以由自己引发也可由外界引发。物理教学要以“感”为源头,以“悟”来收尾。学物理不能止于感知,也不能以背、套、蒙来收尾,要以领悟、理解、顿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来收尾。任炜东认为,物理教学就是一个创设情境,师生一起由交换感知、完善感知、明确问题、群思求真、领悟方法、理解概念规律、顿悟其内在一致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利用了人的求知天性,通过阶段性的成功来实现物理学习兴趣由直接兴趣向逻辑(因果)兴趣的转变,实现个体自信心的发展;而逻辑兴趣与自信的能动性,则为突破兴趣难于持久的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能。

在任老师的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或问题,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学生们可能说的对也可能不对,但在争辩的过程中,大家就越来越清楚了,学生用学生间的思路、语言交流可能更好接受,之后老师再提炼概括性的说两句,其他同学也很有成就感。

在情境呈现后,要让学生生成“感”,教师就不能再多讲,否则学生就等着听,而不会去感生出什么东西。所以,“感”与“悟”,是将以往常见的教师主导发挥的范畴和要求——由情境引出课题继而讲清知识——改变为:寻找并在课堂呈现出能导致学生实现上述要求的典型情境,引发学生对研究对象与方法的领悟,营造师生共同进入具体研究、操作、理解及生成知识的氛围与过程,启发学生顿悟新旧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

例如,在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中,学生观看完电梯升降过程中磅秤示数的变化后,任炜东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上升的初期与下降末期,都产生了超重现象?磅秤读数跟电梯的运动状态存在什么关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描述?超重和失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人站在磅秤上下蹲,磅秤读数会如何变化?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对现象的感性认识最终变为对其内在实质的把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

 

“吃亏是福、天道酬勤、宁静致远”是任炜东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座右铭。在20年的从教历程中,在培养学生、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任炜东自己也由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学校简介

日坛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校、国际教育资质认定校。学校毗邻国贸中心,是一所独具育人环境的、高水准、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学校教职工280人,其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占45%;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占35%

被命名为“北京市金帆交响乐团”的日坛中学艺术团有着26年的历史,他们在国际、国内、市区多次重大活动中承担过演出任务,在各级各类艺术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为首都中学生赢得了诸多荣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