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会发言稿
(2010-10-15 15:23:18)
标签:
第七届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会角色教育角色课堂 |
分类: 角色教育 |
角色课堂,革弊创新的教改实践
何志杰
《中国教师报》的记者到我校采访,曾经这样写道:身处英才学校,感觉每个学生都是畅想家,都是演讲者,“角色课堂”的主要特征是把学习内容角色化,学习方式角色化。角色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认定的过程。引进角色的目的是用角色去统摄知识,从而人文化探求知识,整合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深层潜能,使其想象力、创造性象原子弹爆炸一样冲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产生裂变,辐射开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倡导“角色课堂”的何校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改革家,他创办的私立学校规模越来越大,教学质量遥遥领先,在民办教育萧条冷落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发展。
角色模式的创始源于我早年的教学嗜好,记得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豆瓣的旅行》,讲的是一根豆芽从口通过食道,来到胃,进入小肠、大肠,最后到了肛门被排出。本来这篇课文介绍的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但我受此启发,让学生扮演豆芽角色来体会叙述所见所触所感,结果那节课大获成功,学生也兴致不减,不管什么课文,率先切入角色状态,不仅学得有趣,展演课更成了学生课堂的狂欢。后来,我成为校长,牢记蒙台梭利那句话:“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御自己的才能。”就这样,我提出了一整套角色理论的课堂模式。
角色课堂即角色模式,是把学习内容角色化,学习形式角色化,这是教育的二次革命,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即由传授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角色模式的四个步骤:①确立角色定位,②找出角色观点,③组织角色语言,④开展角色演讲。“角色课堂”是“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是容易操作、实效性强的教学模式。“进行角色展演”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展演好,学生势必要进入角色,为自己的“观点”构建“支撑”。人的天性中都是有表演欲望的,让学生把他的学习成果当众亮相,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是鼓舞也是鞭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攀比的欲望,从而你追我赶见贤思齐。
比如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从皇帝、骗子、官员、骑士、百姓、小孩等视角进行“角色切入”,再分头从课文中去寻找“角色观点”(相当于传统的人物性格分析),第三步是组织“角色语言”,为最终的“角色演讲”作努力。而这个“演讲”,可以是“读”可以是“讲”可以是“演”……总之就是让学生展示他的所学所获。“角色”也可以大胆地假设,或是托着空气的内侍,或是课文中没提到的妃嫔,或是那架织布机,总之,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故事,全员的交流就有了全面的收获。语文教学相对容易进入角色,咱再从理科角色化问题来探讨。再次明确,一切皆角色,思路就会打开。比如地理课《城市结构》可以这样进行角色设想:以武汉、北京等城市为角色,自述区位,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区位特点逐一介绍,可与洛阳、杭州、西安等故都作比较,突出北京的政治文化优势。也可以环绕地球飞行的卫星、蜻蜓、蝴蝶等为角色,去俯瞰北京等城市的自然区位特点,还可以骑自行车环球旅行者的角色去介绍所去过的世界大城市的区位特点。还可以以四个不同区位特点的城市的对话的形式外加评论员的评论来开展综合性学习。
引进角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不仅止于学会和会学,更重要的是会用,会创造性地运用,在盘活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复效增值。进行角色化学习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无序的内容有序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冷漠的内容情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使厌学变为爱学,使苦学变为乐学。教师角色的变换和角色的投入,可以使教师减少或杜绝职业倦怠,使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求知识的无穷奥妙和无穷乐趣,感受到智慧的灵动和生命的张力,在教学相长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喜悦,从而享受各自的幸福人生。角色课堂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开发和自主运用。角色学习即角色入境学习法是一种高效低耗的学习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尽快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和教师的硬性牵引,从而自主地在学习的道路上迅跑。角色课堂重点在课堂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多种理解和不同解读,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逐步发现细节,逐步完善思路,逐步纠正偏差,从而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应该用期待、尊重、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导学生学习的欲望,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所在,那样,我们的教学才有价值,素质教育才能体现。角色模式结合教材特点和学习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
要深化角色课堂研究,不能停留在所谓“角色表演”、“角色朗读”的表面化,要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要充分发挥人的固有的浪漫情怀,并使之定位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运用上来。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示的平台。要达到这样一个愿景:角色遍地开,一切皆角色。在“角色课堂”中,教师要敢于舍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角色不仅仅应用于课堂,还可以有角色作文、角色演讲、角色班会、角色法庭……角色教育是角色思想的着陆点,角色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让孩子们扮演(或实践)某种社会角色,模拟(或真实)履行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让孩子们在扮演这些社会角色中,学会如何生活,如何交往,如何生存,如何创造。
学生在担任一个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就会把那个角色的个性特征学习过来,尽量模仿其性格、气质,并有所创新。由于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不断的角色定位过程中,他能够找到最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那种角色作为理想目标,并不断努力,塑造、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
社会实践做为角色教育的大舞台,能使中小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密切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地运用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从心理上看,青少年好奇好新,让学生进入不同角色,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便于因势利导。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说,实行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应让学生从小具有现代化建设中的“角色期望”,了解社会中的“角色规范”,为形成未来公民的现代道德素质与良好的行为规范打下基础。
人总要在角色中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角色教育的启示在于:让学生进入或充任一定角色,符合积极发展自主道德的现代教育原则,角色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现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自主教育的有效方式。
开展角色课堂的实践研究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具体操作层面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亟待解决,渴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和教育界同仁的帮助:
1、在形象思维较突出的文科开展角色学习,学生和教师均感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在理性思维较明显的理科开展角色学习,师生均有畏难情绪,不好操作,不易把握,步履维艰,此问题如何解决?
2、角色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整体地高屋建瓴地洞悉教材知识体系,才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统摄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创生知识,在实践的初始阶段,在师生素质还不能与角色课堂的素质要求相匹配的情况下,如何边实践边提高师生素质,使实践研究的进程不受影响?
3、角色课堂相对于师生素质均较高的区域重点中学非常适合,而我们这些只能招收三、四类生源,师生素质相对偏低的学校如何顺利开展角色课堂实践研究并能取得最佳成效?
4、角色课堂较为适合小班制教学,在班容量超过五、六十人的班级里如何开展角色学习?
5、角色课堂直接指向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整体生命的构建,如何落实双基,适应中、高考,做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不误?
6、由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对角色课堂的态度和理解程度不一,出现了既不是传统课堂,也不是角色课堂的“四不像”现象,此问题如何解决?
角色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承担角色责任,从而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在学校管理中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如何开展角色教育?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还会有很多,我希望就这些问题和其它各位专家、同仁感兴趣的问题和在座的专家、同仁共同交流和探讨。
开展角色教育、角色课堂、角色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先例可作参考,一切都是抱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我个人和我的团队的力量来完成深感势单力薄、力不从心,我衷心希望得到的有远见的教育专家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也诚挚邀请有志于教育改革的同仁一同研究、合作开发、共谋大计,并随时恭候各位专家、同仁去我校实地考察、共同交流和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的的教育理想和光辉灿烂的教育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奋勇前行“虽九死犹未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