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通常的说法,以城市魅力体现的最为丰富和充沛的地方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距离这个半径越近,那么它在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受会是越是强烈,距离这个半径越远,那么这种幸福感就会渐渐变淡。
十年前,这种状况或许体现得更为明显。有一种蓝色户口本,区别于红色的城镇户口,“买户口”曾经在广大村镇大行其道,大为畅销,其原因就是对城市的向往。农村姑娘的梦想一定是嫁到镇上,小镇姑娘一定要嫁到城里,城里姑娘一定要到北京、上海,北京、上海的姑娘没办法,只好嫁到国外。
但现在这种状况似乎得到了改变。交通的改善使城郊之间的距离更为模糊。换句话说,我们的城市半径向外扩张的同时,幸福半径也在日渐延展。
城市半径的变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就提出城市应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息。《雅典宪章》中说:“现代城市盲目混乱的发展不顾一切地毁坏了市郊许多可以用作游息的地点。因此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优美之区,我们应尽量利用他们作为广大群众游息之用。”城市半径的扩大天经地义,而且它貌似能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便利。
驭车而行,幸福无边界
随着城市半径的扩大,汽车更多的介入了我们的生活。与其它代步工具相比,汽车代表的是便捷、速度和更大的活动范围,对有车一族而言,汽车还意味着“无边界”的城市对他们敞开了大门。
敬文东在名为《请假》的诗中写到:“到处都是分管生活的头目/而他只是一个请假者”“那位正在用长筒望远镜观察生活的人/随意地收下假条,说:你来的/正好,我想用你去轰炸碉堡”。“生活”是个很容易被形而上的词,它足够巨大,连死亡也在它的框架之内,它又足够邪恶,整天琢磨的是叫人去炸碉堡。都市人没法逃离生活,但会瞅准机会逃离都市。或者单枪匹马的瞬间消失,或者参加旅行社的集体活动,反正是把周围的存在暂时抛开就好。近几年,人们更倾向于自驾出游。除了能感受到出游本身的快乐之外,顺便体验一把突破城市边界的快感——这也许是汽车厂商最愿意看到的情况:大家都自驾了,买车的人也自然多了。于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开始配合车主或准车主的心思,一半是蛊惑人心,一半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而有车的幸福不止于出游这类对城市半径空间距离的突破。设想一下,假如要去淮南看朋友,上班一族又没有车的,只能选择在假期或者是周末出行,郑重其事,劳心费神,班车还没出合肥,心里或许已经后悔了:真失败,为什么我不在家睡觉度过呢?而有车一族就可以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和淮南的朋友通个电话,约好见面的地点,然后一路享受着轻松的音乐,从容赴约,完全不用担心赶不回来耽误第二天的工作。精准掌控时间,速度中释放压力,享受真情,享受城市之外的宽广视野,生活方式都有被完全改观的可能,这才是城市的幸福。
城市半径的扩大,离不开汽车。幸福半径的扩大,更需要汽车。在有车一族身上,城市半径和幸福半径更容易得到统一。
康庄大道or被限制的理想生活
城市半径的扩大有两大趋势或是两大特点,其一是郊区城市化,直接推动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合肥从上世纪大力推进城区道路建设,一层层往外扩展,形成今天的环线绕城的圈状路网格局,市民也随着环状路网安家落户形成圈层居住样式,城市就这样一圈一圈向郊区突围扩大。
“郊区”就在市区的不断扩张中变成“市区”。
上个世纪,白水坝还是“麻个早上,五点望钟,村西头自合!男的带翘,女的带筐,家侠门带绳子,趴拖拉芝,拉板车到白水坝挖芋头。”的地方,现在商品房、商业房屋拔地而起,车辆人流随之大增,一派繁忙都市景观。历史上,交通方面的突破都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便利,有时甚至要比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还要巨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的丝绸之路,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无疑可以看作是“半径原理”在另一高度的两大代表作。
其二是城市中心的泛化。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不能再相小县城,就那么几条街,机关单位、社会机构和企业组织,全都挤在一个地方,转上几分钟基本上就一览无余了。现代城市大都是根据功能结构会有多个中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而这些中心下面又会有若干个亚中心。以MALL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形式就很能体现城市亚商业中心的魅力。往往是一个MALL能带动一整片经济的迅速崛起。前些年有很多地市级政府相继把办公大楼迁出市中心的商业区,还地于商,这也正与《雅典宪章》中关于根据社会功能合理安排城市布局的思想暗合。
这两大特点或是趋势看上去确实很美,却仍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分歧就在于:人民到底需要不需要大城市?早十年很多人没想到城市发展的会有这么快,那时候城市还不是这样子。上学时我最爱上的是地理课,常用一种叫作“空格放大法”来画地图。把城市分割成很多小方块,然后按比例放大。那时候我印象中的城市还可以被放置在方格之内,温顺而乖巧。但现在人们却会抱怨:“我们的城市已经有四百多万人口了,干吗要挤在那么狭小的一个地方?我们进同样的餐厅,看同样的电影,在同一家服装店买衣服,甚至家里卫生间用的厕纸都是一个牌子的?”
其实这种抱怨毫无道理。即使不是在大城市,你也得这么过,根本不关城市大小的事。城市半径扩大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反而是交通。居住区,工作区相隔遥远,使上班族疲于奔命,“不在上班,就在上班的路上。”加上公交太挤,的士太贵,自行车骑得又累,有点抱怨再所难免。但总得来说,大多数人还是认同城市半径的扩大这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的。
搜索时代,更看重匹配
十几年前,互联网还是新生事物,网络上远没现在的海量信息。但是已经出现了链接服务。比如在某网页面你发现“电影”两个字被打了划线或者被改变了颜色,如果点击这里的话,会出现一个新的网页介绍各类电影的内容。正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链接,让还是斯坦福大学学生的拉里·佩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拉里·佩奇创办了后来的Google公司。
上网的人几乎没有不用到搜索引擎的,百度副总裁梁冬曾经说,搜索引擎具有神的意志,在他看来搜索引擎重要的不是“搜索”而是“匹配”。就像我们虔诚的求神拜佛的时,许愿希望出门后得到100元的资助。佛祖是不会掏钱给你的,而是会安排一个有100元钱而且愿意给你的人与你相见,这就是匹配。但问题是佛祖有可能安排很多人来与我相见,直到老死那天还没见完。搜索引擎上信息量的爆炸式发展常常让我有这种担忧。
一个在城市搜索幸福的人,也许会有同样的疑惑。行色匆匆的步行街,坐满了人的咖啡茶座,这些城市意象哪些才能令人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城市半径不断扩大,在活动空间得到拓展的同时,却使居住、交通方面的压力更大了,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如何在城市的变革中搜索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幸福?网民至少现在不用为网络信息量过于巨大而感到无从选择,因为可以搜索“关键词”。在城市半径延展之后,我们需要关于幸福的“搜索引擎”和“关键词”。
很多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像是吃了猛药,带着营养不良的后遗症,快步进入了青春期。城市半径的急速扩大,使它看起来如同一幅未完成的草稿。嘈杂,喧嚣,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印象应该只属于属于上个世纪的城市明星,而不是现在。美国的芝加哥城市学院派曾提出了“城市舒适论(urban amenity theory)”,而要构成这种“舒适感”,一定要拥有一帮“有趣的人”才行。这种有趣的人和我们有相似背景的人,有相似经历的人,有相似生活的人,有相似感受的人。
我比较相信环境和经历。就像一首老歌唱的: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我们要做的是挖地三尺,也要把他们找出来。
(本期策划执行:鄙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