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说自话 |
那个写《丑陋的中国人》的作家柏杨死了。他活了八十九岁,虽然以前坐过牢,吃过苦头,最终结局还是很好的。
柏杨是台湾的。记得看他那本书时,应该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吧。开始觉得很震惊,以为他是大陆的作家,写的也是当前的事情。觉得他胆子真大。至于书中讲到中国人如何丑陋,至今还有印象的是“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头猪”,好像是讲中国人不团结吧。由于时间久远,绝大部分内容已经忘记了。唯一记住的是,当时很想做一个像柏杨那样的人。
当然,现在不想了。现在对柏杨先生,还有一份敬意。但是不想做他这样的人了。这是社会环境改变的。比如小时候,最崇拜的是鲁讯,觉得长大了要做一个像鲁讯那样的人,写出很多匕首和投枪一样的文章,来和社会上的某些人战斗。后来遇到柏杨,觉得他是另一个鲁讯,而且好像比鲁讯更风趣一点,但也是很有战斗力的。
现在我不崇拜他们了。为什么呢?因为做一个斗士很辛苦的。搞不好还有风险。而关键的一条是,我,需要为谁去战斗呢?或者,我去战斗的动力,来自于何处呢?是的,我找不到了。现在这个社会,我感觉不到鲁讯和柏杨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如果说社会上存在着那些他们书上讲的丑陋的中国人,可能这些丑陋的中国人根本不会看他们的书,看了也不会改变。因为让一个丑陋的人,因为看一本书而改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那是在做白日梦。比如说,一个贪官,会因为看一个酸文人写的某本书,从此不再贪吗?或者一个暴打小贩的城管,他会看了一篇杂文,从此不再残忍?
所以说,像《丑陋的中国人》这样的书,对于那些丑陋的人,那就是一叠纸。估计一些不丑陋的人会看,看了会叫好,问题是这些不丑陋的人,就算没有这样的书,他们也不会丑陋的。而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丑陋,其实只是某个人的一种观点,甚至一种偏见。
人,并不丑陋。中国人,也不丑陋。只是有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另外一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或者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人,看成是丑陋的。这是一种固执己见的现象。每个人,因为自己的处境不同,立场不同,而说某句话,而做某件事,你一定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处境去批判,去说别人丑陋,那么,难道你就代表美好?美好有标准吗?
可能,你所指的美好,只是你认为的美好,比如一个小偷,他人为从别人口袋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钱包掏出来,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而你认为最美好的事情,是把一只小鸟从笼子里放掉。实际上小偷和你并没有什么区别,更谈不上谁丑陋谁美好,彼此立场和处境不同,只是各自干了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你感觉不到小偷掏钱包的快乐,小偷也感觉不到你放飞小鸟的快乐。人,本来就是不同的。
所以,在我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个丑陋的人。那么,我有什么理由去人为地设定一些人,然后把他们定位于丑陋的人,然后去和他们战斗呢?这只是柏杨先生的一种喜好,我表示敬意。同样,我对有其它喜好的人,也表示敬意,比如,河边那个钓鱼的老人,为了钓到一条鱼,能够安静地坐在那里半天不动,那同样也是值得我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