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望 之一九一 太庙 享殿

标签:
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享殿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太庙的核心建筑由前、中、后三座大殿组成。前殿又名享殿,是祭祀时举行仪式的地方。中殿又名寝殿,平时供奉历代帝后的神主(牌位)。后殿又名祧庙,用于供奉和祭祀远祖的神主。
作为太庙的主体建筑,享殿是一座及其雄伟的殿宇,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和故宫太和殿相比,因庭院和台基的尺度逊色很多,整体气势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就单体建筑而言,太庙享殿的长度和高度都超出太和殿,视觉效果上的体量十分巨大。加之主要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堪称恢宏巨构。
前殿东西两庑各有配殿十五间,用于祭祀表彰为国家建立功勋的王臣,即所谓的“配享太庙”。东配殿祀配享功王,西配殿祀配享功臣。终清一代,获得配享太庙殊荣者,共计二十六人。
下面这张老照片由Albert von Mumm摄于1900-1902年,摄影师所站位置为东配殿的台基上。有件事很奇怪,画面右边地面上有东配殿的影子,但是屋檐却没有出现在照片上。想来想去,估计是底片受到了损坏,这部分没有冲洗出来。
http://s11/mw690/56577d8fhd6a0906b00ba&690之一九一
http://s1/mw690/56577d8fhd6a0906167f0&690之一九一
自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太庙创建以来,最大的变革发生在明嘉靖年间。因为明世宗朱厚熜是以藩王世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从继位伊始便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大礼仪”之争。嘉靖十四年(1535年)朱厚熜将“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改为“都宫别殿”的分祀,把太庙一分为九,新建八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六年后,九庙中的八庙均被雷火烧毁。重修太庙时朱厚熜不敢再逆天而行,恢复了旧制,之前的折腾彻底白费。
清朝定鼎北京后,沿用了明代的太庙,将原有明朝历代神主牌位移到了历代帝王庙内。清帝逊位后,祭典废除,太庙仍归清室保管。1924年北洋政府接管太庙,改为和平公园。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作为分院。新中国成立后,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下面这张选自1952年出版的《北京风景》明信片,此时太庙的匾额还在,上面只有汉文。
http://s13/mw690/56577d8fhd6a0a0afafbc&690之一九一
http://s16/mw690/56577d8fhd6a0a0aa6d0f&690之一九一
小时候每年春秋两季的书市都在文化宫举办(后来改为地坛),留下无数美好回忆。那是太庙的样子是这样的(照片来自网络),享殿上没有匾额,地面是文革时期铺上的水泥方砖,直到2006年大修后才恢复原貌。
http://s16/mw690/56577d8fhd6a0c249f70f&690之一九一
http://s10/mw690/56577d8fhd6a0c2796ee9&690之一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