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巳洋
研究院战略组
最近两三年,要说比较热门的电子产品,恐怕除了iPhone之外,就是任天堂的Wii游戏主机了。它配备了一个可以感受人体动作的手柄。在游戏中即可化身为一个网球球拍或者高尔夫的球杆。这种崭新的游戏体验,也让这款游戏机着实火了一把。然而,它的竞争对手微软,也不甘示弱,正在开发一种更为准确和敏捷的动作感应控制方式。微软的研发成果,不仅使得游戏机可以感受到玩家的拳打脚踢,还可以识别面部表情,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需要玩家手上持有任何的控制设备就可以完成。
可以说,在这方面,微软既是一个“创新者”,也是一个“复制者”。其实,在微软的历史上,这样的“复制又抄袭”的产品有很多。比如,Windows的图形界面借鉴于苹果,浏览器则来自于网景公司,甚至还尝试复制过Sun的Java虚拟机,直到被sun告上了法庭才收手。苹果公司曾公开嘲笑微软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复印机。今天,就从微软的案例中了解一下,如何做一个巧妙的复制者。
首先,微软一直对市场机会保持敏感的嗅觉,但并不盲目跟风。往往都是在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之后,才快速切入。cript
href="http://lrh1010.blog.163.com/blankEditor.html#_msocom_1">[James1]
软件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创新层出不穷,但并不是每一个创新的点子都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微软许多创新产品切入时机是,在市场启动之后,才开始着手进行深入的研发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跟随者,可以极大的降低市场风险,将自身的研发能力集中于具有一定前景的产品当中去。例如,就算是如iPod这样伟大的产品,在其刚推出的三年之内,每季度的销量也没有超过100万台。
等待创新者将市场启动,并使得消费者了解到该产品之后,“复制者”可以轻易的利用市场快速增长的机会切入。任天堂的主机取得较大销量的原因,就是吸引了原来那些根本不玩游戏的人。微软跟随的逻辑则是,等任天堂把这个新市场开发出来之后,利用更先进的产品去占有任天堂新开发的市场。
作为复制者第二个秘诀就是要发现“创新者”的产品缺陷,持之以恒的推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来赢得市场。
例如,微软最近发布的Bing搜索,就是针对现有的搜索引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进。尤其当用户已经不再会为google等带来的海量搜索结果而感到惊讶的时候,微软就适时的开始推出更加精确易用的产品来抢夺市场。例如,通过搜索引擎,用户往往对海量的搜索结果不知所措。而微软的引擎就可以将这些结果进行分类,并带来对每个搜索结果的快速预览。针对一些特殊的信息,如饭店、机票等等,微软的引擎甚至提供了价格比较甚至产品评测等等。
第三,微软在进行复制型创新的时候,特别注重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也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动员一大群开发者来完成一个巨大的任务。cript
href="http://lrh1010.blog.163.com/blankEditor.html#_msocom_2">[James2]
与绝大多数的软件公司不同,微软有着自身强大的工程师文化与思维定势。微软内部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内部协调能力,使得其可以更快、更好的复制别人的产品,超越对手。许多公司在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的时候,特别注重”小分队“的能力。而微软的优势,则在于组织几千个人同时开发一个大型产品的能力。当一个市场机会出现的时候,微软就可以利用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充分分析该产品的优势与劣势,不同部门之间展开分工与合作,并迅速拿出产品原型,以实现快速的占领市场。
从微软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为一个优秀的复制者有着很多的好处,首先可以极大的降低产品开发的风险。等待别人将市场启动之后,再来获得产品在快速增长期的好处。这需要企业对市场机会有着良好的前瞻性的把握,并且还需要结合自身的能力,推出比现有产品更好的、更有优秀的替代产品,从而占据市场主流。当然,一个好的复制者,一方面要做到“不越界”,就是复制别人的想法,但不抄袭别人的技术;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到创新,找到竞争对手的产品缺陷以及不足,在改进的基础上突出自身产品的亮点。这就是微软可以模仿竞争对手推陈出新,却不被看做抄袭者的秘密所在。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经理人加油站视频网站(www.sericeo.c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