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 |
分类: 产业技术 |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产业与科技组
张晓亮 研究员;邱罡
首席研究员
受竞争所迫,国产平板彩电厂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切入上游
以液晶电视为例,平板电视的制造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液晶面板约占整机50%的成本,液晶模组制造环节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整机组装环节(包括机壳、接口等)约占整机20-30%的成本
–
–2006年以来,虽然国内平板电视销量增幅超过100%,但国产彩电厂商的利润水平并不乐观
–
–本土平板电视厂商失利主要是由于缺乏产业链的配套支持,而外资品牌则依托上游资源的整合优势,频繁发动价格战,从而使得市场份额快速上升
–台资代工厂将液晶模组中的背光板、电路板的装配,与整机组装一并完成,获得成本优势,国产彩电厂商的组装生产业务受到挑战
国产平板彩电厂商向上游突围的方式可分为三种:新设模组生产线、与面板厂商建立股权合作关系、新设面板生产线
–海信计划进一步扩大液晶模组的产能,TCL、康佳等也在积极准备投资建设液晶模组
–2005年底,厦华电子出让32.64%股权给中华映管的全资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
–2007年4月,长虹投资的等离子屏生产线正式开工,一期工程规划投资6.75亿美元
三种向上整合方式各有利弊
–液晶模组属于面板制造与整机组装中间的制造环节,工艺复杂度相对低于面板制造,同时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中国制造有成本优势
–液晶电视模组制造与整机组装整合在一起,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由于液晶模组属于进入门槛比较低的领域,目前,台湾、韩国等面板厂商在大陆也拥有大量的液晶模组生产能力
–广东三大模组厂电视模组的年产能已达到2000万片,而广东平板电视的年产量总共不过800万台,模组制造或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
–液晶屏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手中,而且生产线投资巨大
–消费者可能在相当一段时期会认为国产屏不如台湾屏,台湾屏不如外资屏,自产面板若在质量控制是稍有不甚,则会大大降低消费者对该品牌彩电的信心
–面板领域技术进步迅速,面板厂商还面临着替代技术的竞争
–2006年1月,康佳、TCL、长虹、创维、深超5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欲建6代以上液晶面板线,但至今实质性的合作未能顺利开展
–虽然政府多次提出要支持国产厂商兴建面板生产线,但产业政策只能起引导作用,投资风险还将由企业承担
–中华映管与厦华结成股权合作后,协调建厂,缩短了液晶屏供应距离,节省大量物流成本
–此外,华映给厦华的液晶屏供货将比目前国内其他彩电企业的液晶屏采购价格更优惠
–当前,全球范围内,平板电视面板供不应求,面板厂商拥有较大的主动权,且这种态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上游面板厂商与国产下游彩电厂商的合作,往往是看中其品牌与渠道资源,希望在合作中占据主导
对国产厂商的建议
国产彩电厂商向上游突围已是大势所趋,不同厂商应选择不同的突围模式
–面板生产投资巨大,且面临替代技术的竞争,对管理能力也是重大挑战,多数国产厂商不适合直接投资兴建面板生产线
–与上游面板厂商通过股权等方式建立深度合作,相对来说风险较低,并可快速把握平板电视的商机
–自建液晶模组生产线,全面掌控平板电视的后段制造工艺,可有效控制成本,提高差异化,对销量较大的国产彩电企业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