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经济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
刘金贺 研究员姬
虹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承诺入世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五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外资金融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从此在华的包括银行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有了明确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外资银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伴随着经营政策空间的扩大,外资银行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和预计的大举占领市场的局面,反而较以往收敛了许多。种种迹象表明,外资银行对在中国的业务布局、发展战略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
外资银行地域布局完成 更注重机构效益
外资银行对中国加入WTO的反应最初是很平淡的,同上世纪90年代的外资银行大举抢滩中国比起来,这几年外资银行新增的分支机构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非营业性质的代表处而且,近几年所有在中国所设立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大都是一些处于国际中游水平的跨国银行,或者是同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周边国家银行,而居世界前列的国际大银行几乎没有任何机构增设动作。但是,国际著名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的战略意图是清晰的,即着眼中国经济增长中财富积聚最快的地区,强调设置机构的效益。它们的机构设置稳定地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基本覆盖了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表中所列的都是在全球最活跃的国际著名银行,它们在华分支机构的设立可以清晰地看清楚它们实施的是“2:8黄金分割率”区域布局战略。
从国际活跃银行的在华机构设置和它们近年来不再进行机构扩张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些最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华的地域布局战略已初步完成。今后若干年内,可能还会有新的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或现有的外资银行也会增加其分支机构设置,但可以预料这种机构设置在数量上将是极为有限的。
国际活跃银行地域布局情况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3/8/19/116d226885c.jpg 资料来源:《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5、6期
外资银行
在经营管理上也越来越强调在华机构成长为新的利润中心,业务的盈利状况也开始大幅好转。2002年在沪外资银行普遍盈利,年末账面利润已达近亿美元。2003年上海29家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实现税后利润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超过一半的利润来源于人民币业务。一些主要的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盈利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其全球范围的平均水平。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绩效是在中国对外资银行业务仍有若干限制条件下取得的。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限制的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以上海为例,从盈利结构来看,外资银行人民币税前利润占总税前利润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15.56%增长至2003年的52.12%。
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外资银行正力图形成它们在技术上的垄断,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申请金融产品专利,在中资银行面前竖立一道"专利壁垒"。从1996年到2003年底,花旗银行已经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19项发明专利申请,其中的大部分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虽然目前尚不能评估确认这些“专利壁垒”对中资银行经营造成的影响程度,但可以肯定它们将构成未来中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障碍。
外资银行入侵术的变化
外资银行所有权控制权不断增强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不同的时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层面,外资银行经历了由业务合作到设立独资银行的方法,其在华业务所有权和控制权逐步增强。按照控制权从弱至强,分别为与国内银行进行业务合作、收购国内银行股权、成立合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和成立独资银行等五种策略。
最初,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业务合作主要为代理业务或比较宽泛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比如2003年,汇丰银行与农行(ABC)签订QFII业务合作协议。近年以来,随着政策逐渐放开,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和业务合作开始转向更为具体的单项业务合作,如信用卡业务、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等。2007年,花旗银行(Citibank)与光大银行(China
Everbright Bank)签订网上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协议。
2003年以来,外资银行收购国内银行股权的活动逐渐增多。2003年12月,中国将单个外资机构的入股比例上限由原来的15%提高至2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先后入股建行、中行和工行,共注资约147亿美元。
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部分案例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3/8/20/116d227589b.jpg
来源: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www.serichina.org)
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始终是外资银行极为重视的策略之一,早在80年代,汇丰、东亚等外资银行已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等分支机构,90年代,外资银行开始将代表处升级成分行、支行等分支机构。2001-2006年,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数量从190家增加至312家。截至2007年7月初,汇丰、东亚、渣打、花旗四家大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网点总数达到121个。在网点扩张的同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资产规模也在迅速扩大。2001-2006年,外资银行的本外币资产总额从452亿美元上升至1033亿美元,同期人民币资产总额从449.76亿元RMB上升至2788亿元RMB。
但是,合资银行不是外资银行的主要进入途径。从1985年至今,外资银行共在
中国成立8家合资银行,但由于业务发展受到限制,普遍盈利不佳。2003年起,中方股东开始减持股份,国内的合资银行纷纷转变为外资银行。比如2003年,法国巴黎银行收购工商银行所持50%的上海巴黎银行股权,使上海巴黎银行转变为外资独资银行;2004年,汇丰银行拟收购福建亚洲银行。
这样,外商独资银行逐渐增多。2006年及以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银行普遍规模较小,很少有大型外资银行采取此种方式进入。2006年11月,中国发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要求只有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才能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汇丰、渣打等多家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开始申请转制为独资的法人银行,从而在中国开展全面的人民币业务。截至2007年7月,汇丰、渣打、花旗等12家外资银行已经获得批准,转制为法人银行。
法人银行与分行的区别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3/8/22/116d222636c.jpg
来源:本文整理
外资银行选址从大城市向周围辐射
从选址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主要有两种扩张方式。第一种是从上海、北京出发,逐渐将业务网点辐射至全国。例如,花旗银行自从1991年开设上海分行以来,逐渐将网点扩张至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地;第二种方式则是从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出发,将覆盖省内区域作为主要目标。例如,2002年,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入股西安市商业银行(Xi'an
City Commercial Bank)。
多数银行将第一种方式作为主要扩张策略。截至2006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312家营业性机构中,有137家位于上海和北京,占总数的44%。仅有少数银行选择从省会级城市进入,逐渐向其它地区扩张。例如,加拿大丰业银行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成立广州分行和重庆分行,直至2006年才成立上海分行。
2006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分布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3/8/23/116d22e67ba.jpg
来源:《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银监会,2007
产品及服务从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入手
在产品和服务领域,仅工行一家的境内网点总数便达到18038个,远超外资银行。因此,外资银行普遍将更多资源用于开展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如衍生品交易(Derivatives)、QFII、QDII、个人理财等。轰动一时的所谓"花旗银行帮助内地居民违法进行海外投资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外资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优势地位。2006年起,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加快推出与黄金、石油、股票等重要资产挂钩的创新理财产品。截至2006年12月底,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在非利息收入的竞争中,外资银行拥有绝对优势。2003年,中资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比重为3.1%,其中国有银行为2.9%,股份制银行为3.796,比重最高的工商银行也只有8%。而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比重高达40.7%,并且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占据相当的地位。目前在华外资银行资产仅占中国境内银行业总资产的1.3%左右,而其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则占有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
在客户类型方面,外资银行普遍从高端客户出发,逐渐拓展其它客户。对于企业客户,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品牌和技术实力,着重吸引在华运营的外资企业;对于个人客户,外资银行普遍从吸引能带来更高利润的高端客户入手。以花旗银行的综合账户为例,日均余额若低于1万美元,银行将每月收取50元人民币管理费。
外资银行进入策略成效不同
从三个层面的进入策略来看,外资银行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全能型”(all-round),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国内网点数量通常超过20个,主要为汇丰、花旗、渣打、东亚等大型外资银行;第二类为“特色型”(differentiated),试图在某些地域或某些业务内取得领先。国内网点数量通常5-20个,主要为恒生(Hang
Seng)、荷兰银行(ABN
AMRO)、星展(DBS)等中型外资银行;第三类为“试探型”(tentative),短期内没有在中国大规模扩张的计划,仅服务于少数细分市场和客户,国内网点数量通常少于5个,如加拿大丰业银行等。
外资银行策略分类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3/8/24/116d223f737.jpg
来源:本文整理
从目前来看,"全能型"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此类银行品牌、技术和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足以支撑其在中国市场的大范围扩张。随着中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此类银行采取"先行者"(First-mover)策略进行扩张,获得先发优势。在业务合作、入股国内银行、成立法人银行等方面都领先于其它银行;在中高端客户领域,正在成长为国内主要银行的重要竞争者。
比如2006年,花旗银行加快拓展在华零售网点,并于2006年4月在上海古北新区成立第一家“社区银行”,针对社区内的高端客户服务。2007年3月,花旗银行在北京高档社区阳光上东(Upper
Eastside)成立第二家社区银行。
“特色型”银行着重发展自身的地域或业务优势。此类银行受品牌和规模所限,没有足够实力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多选择某些地域或某些业务进行重点扩张。例如,恒生银行坚持高端策略,不靠网点取胜。恒生银行在中国的16个营业性网点集中分布在中国的7个城市,仅上海便有7个营业性网点。在业务层面上,恒生银行始终定位于高端市场,重点从事企业业务、个人财富管理业务以及高端房贷业(Van
Gogh Preferred Banking)作为业务重心之一。
此类银行多采取“跟随者”(Follower)策略进行扩张,并在扩张中坚持自身的地域或业务特色。但是,一旦此类银行的特色服务无法获得客户认同,银行的运作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试探型"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还十分有限。此类银行受自身策略影响,主要面向公司客户和部分细分市场。例如,挪威银行(Den
Norske
Bank,DNB)在中国主要从事船舶融资贷款业务;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在中国主要从事资金托管业务(Money
Custodian)。
在业务合作与扩张方面,此类银行通常在细分市场上选择独特的合作对象。例如,2006年,泰国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
Bank)与中国民生银行(Minsheng
Bank)合作,在深圳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纽约银行在中国专注于资金托管业务,至今已成为中信银行(China
Citic Bank)、浦发银行(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QDII产品的海外市场或全球托管银行。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www.seri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