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晶肴肉锅盖面

(2016-10-18 15:03:26)
分类: 随笔-断章

http://s1/mw690/001A1prwzy75C2biXHq50&690

水晶肴肉锅盖面   

   律师代理了我的一个劳动仲裁的官司,从松江九亭医院取证回来,正值中午,我请蒋律师吃饭,把老姚也叫上。
   老姚曾是我的公司合伙人,兴塔人,十三年前我初来金山时认识的第一个本地人就是他。那时,老姚约五十左右,我随人唤他老姚,他叫我小姚。两姚在一起,常有人误以为我俩是亲戚,其实没啥关系。
   老姚眼神锐利,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是聪明、精明。其实也是如此。有一个为人热情、精明、谨慎,交际能力强、人缘广,朋友多、工作能力也强的搭档,我很省心。不过,前些年,老姚说物流行业不好做,累得很,没钱赚,年纪也大了,遂退出了。老姚退出后我独力支撑公司,疲累不堪,心力交瘁,只能勉强从之。
    之后也经常碰到老姚,他说在朋友小蒋的律师事务所做些杂事。所谓小蒋,便是蒋律师,其时也已做了爷爷。值公司有一桩官司,我便通过老姚的关系,请蒋律师来代理。我一直想请蒋律师和老姚吃饭,这次到了饭点,便直奔就近的一家健南饭店而去,老姚却阻止了。他说蒋律师下午还有事,中午随便吃一点,带我去了塘园路与金龙新街交界处的新开的一家邵顺兴面馆。我日日打这街角来去,竟然不知这家面馆已开张有些时日了
   面馆里有饭有面,一份套餐也不过二十来元,快餐。竟然请大律师吃快餐,我不禁有些尴尬汗颜。老姚和蒋律师却无谓,各自点一份饭,吃得香。我则点了锅盖面,可惜没有水晶肴肉。一年前去镇江旅游时,我曾在邵顺兴吃过面和水晶肴肉,于是,自然而然地便聊起了水晶肴肉和锅盖面。
   邵顺兴来自镇江,以锅盖面出名。去年的五一假期,我带家小去镇江自驾游,在这座充满唐宋诗意、山水相依的古城,闻满城醋味(开玩笑了),看滔滔江水,唱《千年等一回》。镇江的金山寺、西津渡、北固山以及锅盖面、水晶肴肉、香醋,都令人印象深刻。 
   说起锅盖面,当地人称伙面,是市井之食(中华美食的精髓就藏于市井之间),卖相实在一般,犹如乡村粗犷妇人,虽有风韵,毕竟比不得苏沪面的小家碧玉,秀气精致。锅盖面与西塘的面类似,巧的是,二者都号称“天下第一面”,可见这称号也是水得很。我在镇江东寻西觅,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人气面馆,品尝了锅盖面。在等面的间歇,我好奇地去厨房想瞧瞧锅盖面是不是真的是用锅盖煮出来的面,却见一口大锅里汤水沸腾,一灰不溜秋的小锅盖漂浮其上,面条在小锅盖之下偶露峥嵘。这也算是名符其实的锅盖面了。
  
   相比于“蓬头垢面”的锅盖面,水晶肴肉则精致得多。水晶肴肉,其实就是猪蹄肉冻,和冬日常食的鱼冻、肉汤冻差不多,寻常之物。然而,因为在腌肉时加了硝(肴),肉显得红润,冻后切开,又有晶莹之色,故能冠以水晶之名。水晶肴肉在上海的超市冷柜里有售,我偶尔也会买上一盒尝尝。那回在镇江,我在宴春酒楼买了几大盒水晶肴肉回来,放在冰箱里,过了一把肴肉的瘾。
   
   在镇江,锅盖面与水晶肴肉,都有来历故事,而且情节类似,都是误打误撞成就美食传奇的。先说锅盖面,传说是乾隆下江南(乾隆表示很无辜),在镇江西津渡下船,要吃当地的伙面。面馆的张二嫂战战兢兢地做面,手忙脚乱中,把炖汤的锅盖误放进面锅里,但煮出来的面味道胜过以往,便命名为锅盖面。而水晶肴肉,亦说的是一家小酒店老板,误将做鞭炮的硝当成了盐(什么眼神)来腌猪蹄,为除硝味又加料焖煮,结果猪蹄色香味俱全,非比寻常,从此闻名。

   纵观中国的各类美食传说,不难发现,经典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比如说一个叫化子偷了鸡,却又苦于无烹饪之具,便将鸡用荷叶和黄泥裹了置火堆中烤,结果便成了有名的杭州菜叫化鸡。《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就爱吃黄蓉的做的叫化鸡,为此不惜传授“降龙十八掌”给傻呆呆的郭靖。又如主人家宴客,菜不够,厨师急中生智,将各类菜的边角余料拢聚了炖煮,这锅大杂烩异香扑鼻,引得隔壁的僧人都不顾戒律,趴墙而来偷食,这就是佛跳墙。如此的名菜举不胜举,且打住。
  
   我第一次吃水晶肴肉,是在十余年前,租住于普陀区的桃浦新村时。我的室友小卞是镇江人,学校刚毕业,浓眉,青春痘,年轻有活力,喜欢打篮球,春节后从家里带了一包水晶肴肉来与我分食,蘸醋吃,说是他母亲做的。我记得那晚很开心,叫了好几个同事一起来聚餐,我与小卞一道下厨,水晶肴肉冰凉滑嫩的味道一直延续至今。

   后来天晚,留居同事住我的房间,我则和小卞挤一床。那晚的同事中,有一个叫小程的姑娘,后来成了小卞的媳妇,可谓是缘分。睡至半夜,我被小卞压抑的哭声惊醒,一问才知,他母亲出意外了。我再无睡意,陪他等到凌晨,小卞就赶车回了老家。等小卞回来,我已被调往了金山,再没在一起了。
  
   念起这段往事,是怀念我们这段再也回不去的友情。前几年,小卞离开了上海,不知所踪。在此之前,小卞买房、娶妻、得子,我们偶尔碰头,他带我去看他的房子,讲他的事业,算是春风得意。后来他曾向我借钱开小餐馆,我手头拮据,仅给了他一万。不久,听人说,小餐馆经营不善,关张了。又听人说到小卞离婚、卖房的事。我给小卞打电话,他手机停机。有人透露,小卞可能吸毒,四处借债,妻离子散……我只能叹息一声,一个原本善良有大好前途的小卞,消失了。
   
   回忆这些,实在没有意思。在邵顺兴吃完快餐,我与老姚和蒋律师便撤了,各自散入茫茫人海。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相逢形形色色的人,看形形色色的风景,吃形形色色的食物,做形形色色的事。我们会被人喜爱怨憎,被人惦记遗忘,被人看重看低。无论如何,只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且行且珍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