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迎新年
说起过年,中国地大物博,有着许多自古传承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过年习俗,如北方的吃饺子南方的舞龙灯。当然也有一些不分地域的新生的过年方式如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今年春节,最时髦、最具话题性且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莫过于抢红包了。在传统习俗里,红包一般是由长辈送给晚辈的压岁礼物,但今年微信、支付宝和春晚所带来的红包,却成为一种大众的娱乐与狂欢。对着电视摇手机、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这种过年的新潮流让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新潮的方式在不断地产生,传统的习俗却日趋式微,传统年味的淡化也让不少人心生遗憾。
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我家乡过年的传统习俗吧,擂鼓迎新年。我不知道这种习俗由来多久,只知道村里最年长的大爷也讲不清楚,只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很久了。我家乡在江西一个古老静谧的小镇上,那里有青山绿水广袤的红土地,有淳朴勤劳的村人,也有一个白墙黛瓦的明清风格的姚姓祠堂。
在我印象中,祠堂很大,空旷而幽深,很神秘,里面供着祖宗牌位和观音、财神香火。村里但凡有红白喜事,都在祠堂里举行。村里的女儿出嫁了,头次带女婿回门时要在祠堂里走一遭,而哪家的娃儿在外发达了,荣归故里时,也要去祠堂里转一圈。在祠堂的一角,挂着一根系着红绸的大梁,据说是为抬灵所用,正是因为这根大梁,我小时候对祠堂心生怯意。但是,祠堂里有一面很大的双面牛皮鼓,却又让我神往不已。这面牛皮鼓,平常安静而置,但一到过年,却成为了祠堂里的主角。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围桌而坐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但是,只要祠堂里的大鼓“咚咚咚”地被擂响,大家就坐不住了,换了新衣拖家带小向祠堂赶去打鼓敬香。此时的祠堂已是热闹非凡,灯火通明。孩子们在祠堂外放烟花鞭炮,男人们围着篝火侃侃而坐,女人们在一旁嗑着瓜子闲聊,不时地有从外地回来的人殷勤地散发香烟。祠堂中间摆着大鼓,它将在这个显赫的位置一直呆到正月十五之后,每一个进祠堂的人都要去打几下鼓,鼓声越响,就预示着来年越旺越发达。不时的会有年轻人打鼓比赛,看谁打得更响,更有节奏,更有气势。
夜深了,祠堂里的人逐渐散去,祠堂只留有守岁者。守岁者在十点起的每一个半点和整点打响大鼓,持续数分钟,鼓点密集,鼓声高昂,令人激动,心潮澎湃。在零点前的鼓声中,各家各户放关门守岁的鞭炮,然后又在零点后的鼓声中放开门迎新年的鞭炮,一夜不息。于是,旧岁与新年,便在这激越的鼓声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更替。在迎新的鼓声中,孩童长岁,老人增寿,大家说着吉利的新年贺语,互相恭贺,展望新年的大吉大利。
离开家乡后,哪怕置身再繁华的都市,我梦中时常会响起这简单而又富有寓意的迎新鼓声,它是声声的呼唤,呼唤着游子们回家乡过年,与亲人团聚。
(各位博友,近来由于个人原因,上网不便,没有更新博客,也没有与各位博友往来,甚歉。待过些日子便能恢复正常,祝大家吉祥如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