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诛心的虐爱,压抑的温情
张艺谋的新片《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我以前读过这本小说,严歌苓用近乎黑幽默的文采飞扬的笔触,写下了陆焉识在各个时期的生活:西北极苦之地艰难求生、旧上海时代风流公子、在美国留学时的风流快活、毕业回国当教授的春风得意以及劳改回来后对妻子爱的执着与物是人非。影片《归来》只拍了这部460多页小说的后50页,即陆焉识逃跑归来与牢改归来的两段。
影片的剧情大致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迁途中逃跑回家。女儿丹丹知晓后,极力阻止两人的相见,且因争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角吴清华一角而告发了父亲,使得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会,丹丹并未因此获演主角。三年后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此时女儿成了一名纺织女工,深爱他的妻子冯婉瑜患病而不认识自己。陆焉识想了许多办法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一直无效,深厚的感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选择:陪妻子一块去火车站接陆焉识归来。
影片的格调总体呈灰暗色,无尽的冷雨,飘扬的雪花,仿佛在无声地倾诉着社会的无情与冯婉瑜与陆焉识这对夫妻的有情。剧中唯一的亮色,是女儿丹丹身上的红色舞蹈服,彰显着丹丹的青春与内心的追求,只是这抹红色,亦淹没在陈旧的房舍与黑色的栅栏之外,这似乎在昭示着个人再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老谋子在经事之后心中似乎有了无力之感,恰如片中主人公的惶惑及隐忍,正如他所说的“初心有如初恋,再也归不来”。
电影裁减了小说里一些尖锐敏感的时代背景,修改了多处人物角色与情节,读过原著,我们能理解陆焉识对冯婉瑜的感情,但未曾读过小说的观众可能会有突兀之感:陆焉识为何会选择逃亡?冯婉瑜为何会把陆焉识认成方师傅?冯婉瑜为何只会忘了陆焉识?不过,这并不影响剧情的推进,一切的社会恩怨只浓缩成一对老夫妻对彼此的爱的执着及如何唤醒妻子对丈夫的记忆这样一杯苦茶中。这样的爱情如此的虐心、诛心且压抑,却也弥漫着淡淡的,恒远的温情。
让我诛心且泪奔的桥段有三处:
一是陆焉识与冯婉瑜在火车站天桥处见面,两人大喊着彼此的名字,冯婉瑜提醒陆焉识快跑,陆焉识却只想与妻子见上一面,但追兵袭来,陆焉识被抓走,冯婉瑜被推倒,额上淌下鲜红的血液,两人如此大代价的见面却未曾好好说上哪怕一句话,悲哀由脸入心,眼泪刹那间流下。
二是陆焉识给了冯婉瑜一个木箱,木箱里是一扎又一扎的写给冯婉瑜的没有发出来的信,各种各样的纸片,密密麻麻的字,写的是陆焉识对荒漠的描写及对妻子的爱。让人泪奔的是,念信人即是陆焉识,他读着自己写的文字给冯婉瑜听,而冯婉瑜却不认识他。此时我想起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明明一生执爱着的人就在眼前,却不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三是陆焉识借给冯婉瑜修钢琴的机会,弹了一首冯婉瑜熟悉的曲子,冯婉瑜走在楼梯上听到了这首曲子,心中的一根弦便绷紧了———陆焉识归来了,他们隐忍着,颤抖着,眼泪缓缓流下,无声拥抱彼此。待松开,冯婉瑜见到了弹琴人的面容,大惊,猛地推开陆焉识,她,还是没有认出他。据介绍,陆焉识弹的这首曲子,是朗朗弹奏的,的确是纠心之曲。
到最后,陆焉识推着三轮车,载着冯婉瑜去车站接陆焉识,陆焉识举着写有自己名子的牌子,待人流散尽,铁门关闭,冯婉瑜必然是又一次的失落,却又等待着下一个五号的到来,而陆焉识,该是怎样的落寞与无奈,这也是诛心之处。而我,却麻木了,犹如陆焉识剧终时的面容。
陈道明与巩丽的表演很到位,前半段的放与后半段的收,都很自如,正是这二人,撑起了这部长达111分钟的电影。片子是如此的诛心与压抑,可能不讨新新人类的喜欢,他们可能更喜欢《小时代》和《变形金刚》之类,但我却想说,这是近一年来我最喜欢的影片。(实事是,我有将近一年未看电影了,所以,也将近一年未写影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