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U大海
大海U大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58
  • 关注人气:8,1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清晰锐利的照片是怎样得到的

(2013-04-29 12:11:45)
标签:

转载

分类: 摄影知识

清晰锐利的照片是怎样得到的

一幅好的照片通常应该是:主体清晰、曝光准确、色彩美丽、构图合理,再加上有意义的内容。
这里将讨论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和怎样拍摄出清晰悦目的照片来。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清晰度不够的照片,不太严重时感觉照片发“肉”,严重的时候甚至是模糊不清,这样的照片艺术价值大打折扣。许多朋友都希望能够拍摄出清晰的照片来,把照片拍清晰也是入门摄影爱好者最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相机和镜头的质量
2 相机拍摄时的稳定程度
3 对焦的准确程度
4 拍摄时对反差和锐度的设置
5 曝光的准确程度
6 被摄物体的反差
7 光圈的大小
8 快门的速度
9 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

下面我们分别对以上因素讨论

相机和镜头质量
对于相机和镜头质量,因为和拍摄技术无关,这里不作讨论,只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镜头的洁净程度,镜头前面玻璃曝露在空气里,时间长了会有灰尘和烟尘蒙在表面,也可能有指纹或其他污染。灰尘我们可以用吹球吹掉,但烟尘和指纹就吹不掉,需要仔细擦拭干净。干净的镜头可以说是得到清晰照片的第一个条件。
相机拍摄时的稳定程度
我们都知道,除了追拍等特殊场合,或摇头机等特殊相机,通常相机在拍摄的时候应该稳定不动,拍摄的时候相机如果移动就会使得拍摄出的画面模糊。怎样才能让相机稳定不动呢?那就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或其他稳固可依托的物体上拍摄。单反相机反光镜升起会让相机震动,因此有条件的话应该用反光镜预升功能先升起反光镜,这在拍微距等对震动敏感的场合下几乎是必须的,另外单反所用的三角架质量一定要好,要有足够的质量来吸收机器的震动。是不是使用了三角架相机就绝对不动呢?如果不小心,还是会拍糊照片的,因为在你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相机还是会动,更安全的办法是使用快门线或者遥控器来按快门,如果没有快门线,也可以使用自拍功能,来确保拍摄时候相机没有震动。假如当时条件不允许有依托,只能手持拍摄怎么办呢?我的经验是,肌肉尽可能放松,因为紧张的肌肉会微微发抖,再就是除了手,相机不要接触身上别的部位,比如面颊,因为在一个短时间内,保持身上一个部位不动是可能的,但同时保持身上多个部位都不动则不可能,接触的地方越多,相机动的风险就越大。我曾经做过对比,在1/20秒的快门速度下,用单手持拍摄比双手持拍摄成功率要高不少,所以使用小DC的朋友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用单手持拍摄,当然如果相机过重,单手持肌肉过于紧张,则单手不如双手更稳。相机的稳定性是得到清晰照片的第二个条件。

对焦的准确程度
对焦不准确,像就会虚,这是用过相机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如何保证准确的对焦却不一定人人都清楚。先说目前已普及的自动对焦相机。通常,相机的自动对焦点在画面的中央,假如被摄主体也处于中央的位置,那么自动对焦功能可以很好地工作,但如果被摄主体不在画面中央,那么它将可能不会得到准确对焦。经常看到初学摄影的人在拍摄时,不管主体的位置,取了景就按下快门拍照,有时候其实他把焦点对到背景上,而主体是虚的。对于主体不在画面中央的情况,使用自动对焦有三种办法,一是有的相机有移动自动对焦点的功能,可以把自动对焦点移动到主体上,然后按快门完成对焦和拍摄;二是用锁焦功能,也就是先把主体放到画面中央,半按快门自动对焦完成后,不松开快门,重新构图拍摄,在不松开快门的情况下,镜头保持着已经对好焦的状态;三是在半按快门完成对焦后,按下手动对焦钮,这时候手可以松开快门和手动对焦钮,而对焦状态保持不变,因为按下手动对焦钮后,镜头将切断自动对焦系统对镜头的影响,镜头就保持在已经对好焦的状态了,这个方法和上一方法的区别在于手可以离开相机。后两种方法由于有对焦后重新构图的过程,拍摄距离越近则误差越大,因此只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对焦,对于微距摄影等对对焦要求很高的场合,使用后两种办法对焦就有虚焦的风险。那么是不是相机显示合焦了焦点就一定对准了呢?这在通常情况下是的,但有时候相机很笨,它并不知道你要拍什么,比如你想拍门缝里的人,用自动对焦就很可能门清晰而人模糊,这时候就不能用自动对焦吗?其实有时候是可以的,如果拍摄距离不是很近,可以用变焦镜头把主体拉近,半按快门对焦后再按手动调焦钮锁焦,然后重新构图拍摄。另一种情况是初学者以为只要按下快门自动对焦就一定能把焦准确对好,其实许多相机即便没合焦,也还是允许拍摄的,但拍出来的是虚片。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自动对焦吗?为什么还会对焦失败?这就要从自动对焦的原理上看,自动对焦是根据物体的反差来判断是否合上焦的,如果被摄物体反差非常小(比如拍一面白墙,人脸的特写等),就非常有可能对焦失败,而初学者对是否对焦成功并不敏感,按下快门就以为可以得到清晰照片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拍摄失败的可能。那么对反差小的物体怎么利用自动对焦功能呢?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如果在相同距离有反差大的物体,就可以先对它调焦,合了焦后锁住再拍真正的主体。手动对焦准确度很高,但费时费眼,一般只在主体反差很小相机难以自动对焦或极近的拍摄距离并有充分时间拍摄固定物体的时候才用到,准确的对焦是得到清晰照片的第三个条件。

相机反差和锐度设置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反差和锐度的设置,不言而喻,设置对将来拍出片的锐利效果会有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反差和锐度变化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相当于通常图象处理软件里的对比度和锐化,如果你对后期数码处理不内行的话,这个两功能对将来照片的清晰和锐利效果是有意义的,假如你是个PS行家,最好还是把这两个功能关闭(不是调到低反差和柔和,而是调到正常或关闭),因为受到容量和速度的限制,相机里对图象处理软件的功能十分有限,有时候反而破坏了画质,不如后期通过专业图象处理软件去处理效果好。

曝光的准确程度
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是曝光准确,如果曝光不准确则很难得到清晰的照片。比如过曝的照片层次细节丢失,锐利度自然下降,高光溢出,轮廓边缘部分就会模糊。而欠曝的片层次不清,反差低,也谈不到清晰和锐利。那么究竟怎么才能保证准确的曝光呢?这个问题正是所有摄影者都关心的问题,已经探讨了上百年了。在这里很难把上百年的难题解开,但还是可以在这里说一说我的经验,也许对大家有帮助。现在的相机都有自动测光系统,而且有许多拍摄模式(比如自动曝光、程序曝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手动等)和测光方式(比如平均测光、多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中央点测光等),但无论多么先进的测光方式都对付不了复杂的场景,都只是对拍摄时的具体情况做大致的分类,而且分类很粗,因此简单地用自动测光拍照片有很大的失败风险。比如拍出来的片有过曝的地方或者主体的曝光不准等。为了对付这些特殊的场景,现在的相机都有曝光补偿功能,以对自动测光系统进行手动修正。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保证照片处于最合理的曝光范围之内呢?我们先要做的是通过直方图对自己的相机做个宽容度测试,把测试结果牢记在心里,以后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测光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知道,一张照片上有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如果最亮的地方足够亮且刚好不过曝,则当前的曝光就是亮极限(当然特殊要求除外),在亮极限,如果画面上依然有欠曝的地方,想通过一次曝光解决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再增大光量,亮的地方就要过了。我们要做的测试就是要找到这个极限点。首先把测光方式设定为点测光,拍摄模式可以是程序、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然后把取景中央点对准画面中最亮的地方拍摄一张,看直方图,我们会看到色阶离最右面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增加一档曝光补偿再拍一张,再看直方图,直到色阶刚好到达最右边但没有溢出为止。记好曝光补偿的量,一般数码相机是在+1.33EV到+2EV,高级的数码相机可以到+3EV。这就是18%灰到亮极限的宽容度。有了这个参考,我们在平时拍摄的时候就会很方便地运用曝光补偿来拍摄照片了。方法很简单,事先把曝光补偿设定为刚才测试后的补偿量上(比如+2EV),一次设定以后不变,测光方式为点测光,一次设定以后不变,测光点对准画面最亮处,按下曝光锁(通常是*钮),这样进光量就锁定了,然后再构图拍摄,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画面上没有过曝的地方,同时又保证了最大的进光量,尽可能避免欠曝。朋友们会问,假如现场光比小,画面没有最黑的地方了,怎么办?其实这在后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色阶调整把黑场设定。当然其他朋友还会有别的方法保证准确地曝光,但上面的方法因为把曝光补偿固定在一个值,测光方式也固定在点测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拍摄时的临场设定,能节约许多时间并保证曝光的准确。唯一不方便的是需要按曝光锁来锁定光量,但习惯之后会发现这种方法的好处。当然这种方法显得比较机械和死板,但要知道,画面最亮点是通过人的判断确定的,因此这种方法是最准确和机动的。对初学者来说,保证曝光的准确性是提高拍摄成功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了准确的曝光才谈得到清晰的照片。

被摄体的反差和细节
一幅照片必须有明暗的变化,假如拍一堵白墙或一张灰纸,谈何清晰和锐利呢?因此一张照片必须有明暗反差,有朋友说了,黑夜里一盏灯不是反差很大吗?为什么拍不清晰呢?对,光有反差还不够,还需要有细节,有一定反差且细节丰富的照片才有可能清晰锐利。那么如何得到具有一定反差、细节丰富的照片呢?除了上面讲到过的洁净的镜头、稳定的相机、精准的对焦、和正确的曝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光线的角度和光线的强度,物体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得到的细节和反差是不同的。因此在拍摄的时候要关心光的方向和强度。一般说来,除顺光外,单一方向的光线越强,图象反差越大,过小的反差和过大的反差都会造成细节的缺失,反差过小了片发灰,反差过大了片生硬。各种物体对光的透射和反射特性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根据其中的规律来选择光的强弱和角度。我们知道,在大气透明度不好的时候,拍出片来反差小,发灰,这就是因为空气中的尘埃使得光线的方向性变差,阴天光线是漫射的,由此可以看出光线角度对反差的影响是非常大。总地说来,初学者把握住光线的角度和强度,把握住反差这个要素,物体清晰的轮廓和良好的质感就容易保证。

光圈的大小
几乎所有照过相的人都听说过光圈这个词,都知道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光量的,还知道光圈和景深有关系,还听说过,拍人用大一些的光圈,拍风景用小一些的光圈等等,甚至有光圈越小越清晰的说法。
首显烩里要说的是,光圈的作用除了控制进光量和控制景深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差,我们知道,照相机的镜头是曲面的,镜头中间和边缘对拍摄物以及胶片(CCD/CMOS)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就会产生球面像差,同时,不同波长的光进入镜头,折射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色差。像差和色差都会使得物体的成像在边缘上产生模糊,是我们所不需要的,怎么减少镜头的像差和色差是自有镜头以来就一直在探讨的题目。而最简单有效减少像差和色差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因为在一个曲面,一块相当小的面积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平面,这个面积越小就越接近平面,而平面是没有像差和色差的。光圈小了,球面像差和色差就会有改善,拍出的照片也会清晰锐利许多,那么是不是光圈越小越好呢?通过实验发现,当光圈缩小到一定程度,成像反而会模糊,光圈越小模糊越厉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光线穿过小孔的时候,会发生衍射,也就是由于光线是一种振动波,在通过狭缝或小孔时,狭缝或小孔形成谐振腔,点光变成由一组衍射环构成的面,因此当光圈缩到很小时,照片反而会由于衍射作用而模糊。
说到景深,大家都不陌生,知道光圈越大景深越浅,也就是说,只有合焦位置是清晰的,偏离合焦距离越大,清晰度就越差,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到1/1500,当一个点在照片上弥散圆直径超过这个范围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不清晰了,弥散圆直径在此范围内,叫做景深范围。光圈越小,形成的弥散圆直径越小,景深也越长。景深的长短和镜头焦距、镜头的拍摄光圈值、对焦距离有关系,当后景深为无限远时,我们就得到了超焦距。也就是从被摄物体到无限远的范围内都是清晰的。运用超焦距的概念,把光圈和拍摄物体的距离事先设定好,我们就可以非常迅速地抓拍,而不用去担心是否合焦,这在自动对焦缓慢的DC,同样有着很大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光圈小,景深长,有人认为拍远处的东西就应该用小光圈,其实不一定对,如果被拍的物体正好在焦点上,那么无论多远,用多大光圈拍都应该是清晰的,用小光圈只是前后清晰的范围加大,如果你想拍摄远处在同一焦平面的物体,有时候用大点光圈拍摄更清晰,因为光圈小了,势必要延长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长,照片模糊的风险越大,因为相机可能移动,被摄物体也可能移动,特别是拍外景,风的因素要考虑。
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到得到的照片是否清晰和锐利,至于说究竟用多大的光圈合适,那就要看具体的拍摄情况和目的,有了以上知识,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可以准确地判断用多大光圈最好。

快门的速度
从成像的清晰锐利程度来考虑,快门的速度越快,相机和被摄物体移动的风险越小,拍出来的照片就越清晰,但随着快门速度的提高,进光量会减小,要保证适合的曝光,要么用更高ISO的感光材料,要么放大光圈,但前者会增加照片的颗粒,后者会带来像差、色差和景深变浅的问题,于是还有最后一条路——提高照明亮度,若干支强有力的灯往往成了专业摄影和业余摄影的重大区别。所幸的是,普及型摄影照明灯的价格并不高,而且单从照明的角度看,和专业灯没有本质的差别,专业灯有更好的输出稳定性和更准确的色温,但这些通过试拍和后期处理都不难解决。因此至少拥有一支够亮的灯来保证照片的清晰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
现实中,没有什么不移动的东西,只是运动的速度不同,通常认为,物体在照片上的位移不超过胶片对角线长的1/1000到1/1500,就被认为是清晰的,也就是说,即便被摄物体是移动的,但它在照片上的相对位置没多大变化,也可以得到清晰的照片。被摄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就越不容易得到清晰的照片。拍摄运动物体可以用提高快门速度来保证清晰度,也可以用移动相机来保证物体在照片上位置的相对不变,也就是所谓的追拍。提高拍摄快门速度不难掌握,而追拍就需要大量的经验了。通常追拍的快门速度不是很块,大约在1/15秒左右,用小一点的光圈保证景深,事先猜测估计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了保证相机没有上下抖动,最好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对重要镜头最好用连拍保证成功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