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李子勋写给父母育儿箴言,亮点在解读

标签:
李子勋心理咨询治疗成长 |
分类: 家庭教育话题 |
育儿箴言原文:李子勋
解读:中亲联家庭教育学院
李子勋是我的心理咨询的启蒙老师,也是影响我在家庭教育和成长咨询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早期的一本著述《亲子关系36计》我至少读过十遍,每一遍都能读到新的东西。十年过去了,他的儒雅、广博、深远、人性、智慧、柔美,仍然像一道道光芒,照耀着许多人前进的方向。现在,你仍然能从我的许多家庭教育与育儿问题答疑中看到他对我的影响(在喜马拉雅上搜索"家庭教育问题答疑“)。
1.最初我们对未出生的孩子的态度会影响这个孩子。
陶勇解读:你对孩子的期待将会决定你为此付出的资源。资源包括投入的资金和物品,也包括你付出的精力与努力。德国早教之父卡尔威特在孩子出生前就决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天才,所以在孕期、产后、婴贝儿时期的各种阶段,他都付出了最佳的努力。
2.在太太怀孕之后,到孩子6岁之前,丈夫就是做牛做马也应该,这样可以让太太顺气。
陶勇解读:在6岁之前,孩子需要得到善待,他们的“玻璃心”才不会破碎。而最容易影响到他的自然是母亲——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精神上。所以,丈夫照顾好太太,让太太顺气,实则是让太太拥有愉快的心情去愉快地对待小孩子。虽然丈夫受点气受点累,但好处太多,一是家庭和谐,二是孩子得到善待,三是自己的生存环境改善。
3.家长要好奇地、欣赏地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教育他。
陶勇解读:急于纠正孩子,表面上是帮孩子把这件事情做好了,但有可能终止了孩子的探索行为,也无法提升孩子的做事能力。更大的问题是,纠正、阻止、教育小孩,都是对小孩言行的否定,对于小孩的感受来说,不仅仅是言行了,而是他们整个生命价值被否定,所以会把孩子塑造成低价值感的人,失去内在力量,也无法面对很小的挑战。
4.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陶勇解读:父母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做人做事的态度对孩子影响深远。我们的每一个言行都应该谨慎,避免把不良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了。
5.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的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陶勇解读:陪孩子学习和读书,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会把学习结果的动机指向父母的要求。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而学习,内在就会逐渐乏力而失去未来成功的可能,原因在于没有人会为别人的要求而真正努力。而搞好学习,不真正努力是不成的,除非你是学习天才。
6.不要过早的把价值系统塞进孩子脑子里,对孩子对错的判断造成了孩子自我的分裂,他的眼睛就会比较暗淡无光。
陶勇解读:对孩子对错的评价,只会产生两种结果。如果经常表达认可,孩子会获得成长的动力,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如果经常表达否定之意,则会让孩子感觉到困惑——孩子的判断与父母的价值评判是不一致的。而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出父母的价值判断,所以现实与内在的看法是分裂的,导致孩子自我否定,逐渐变得没有自信并不再愿意努力。
7.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陶勇解读:因为害怕而不去做一些事情,而非真正认为不应该去做,所以内心是压抑的,是痛苦的,是愤怒的,即便外在表现多么让人认同。当一个儿童放弃了对自身和未知的探索,转而成为父母设想的好孩子时,未来一切的可能都会消失,因为父母的已知的东西左右了孩子的判断,孩子的言行结果不会超出父母的期望。
8.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陶勇解读:犯错时父母的理解与接纳,避免孩子受到否定而自我否定。犯错能获得经验,但犯错后遭遇严厉批评,则无法获得经验,原因在于,被否定的孩子,是不肯看清楚客观事实的。他们的内心倾向于否定父母之否定。即便父母说的是对的,也会一并否定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生命价值,最后导致孩子习惯性否定而失去了正常的思考与判断。
所以,犯错后父母的理解与接纳,孩子才会真正内省,这才真的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9.母亲的很多信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陶勇解读:不仅仅母亲的影响如此,所有人都会对身边的世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源自于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母亲的从容让孩子安心,母亲的乐观让孩子开心,母亲的智慧让孩子感觉到可靠。与之相反,焦虑、恐慌、歇斯底里等情绪则会让孩子害怕,不仅害怕失去母亲,还会害怕身边的世界。
10.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陶勇解读:学校的知识,只有在将来从事教师、科研或者专业开发与研究时才显得十分重要,但它绝对不是不可取代的重要。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探索的精神、人文的情怀、创造的能力、理解万事万物需求的可能,等等。这些,恐怕都是需要通过孩子阅读他们认为有趣,有意思的图书才更有保障。
11.若孩子厌学,你可以让他专攻某一门他最喜欢的课,其他学科先放弃,当这门课达到优秀时,其他课就会自然也好起来。
陶勇解读:集中力量搞定一个学科,在这个学科学习过程中真正入门,从而获得学有所成的力量感,我能学会的价值感。这些成功美好的感受,则会驱使他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同时,这样的经验会被泛化到其它学科,而自我价值感、自信心这些则是所有学科甚至人的生命状态共同享有。
12.当孩子被老师骂了,我们应该去抚慰孩子而不是做老师的帮凶。(举一个例子,)侍者洒汤在大臣身上,撒切尔夫人拥抱那个侍者说:“我们谁都会犯错。”(多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想当然。)
陶勇解读:当然应该如此,因为孩子是你的,你应该去爱护 这个生命,去理解他的需求,而不是去伤害这个生命,也不是去否定并断绝他的需求,否则,你就把自己与孩子对立起来了,就断掉了与孩子的精神连接 ,孩子就无法从你 这里获得成长的力量支持。如若孩子得不到任何理解与支持,那么现实对他们来说就是绝望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做鸵鸟或者直接放弃生命。
13. 夫妻双方应避免高度一致性的教育方式。双方的教育方式应有一定的差异,高度的一致性会对孩子产生压抑。
陶勇解读:高度一致的教育方式,如果是愚蠢的教育方式,则孩子遭殃了。如果高度一致的强势,则孩子就会对未来失去信心,原因在于过于一致的父母不会给他带来其他的可能。
14.孩子怎么建立内心规则呢?我们怎么学习一个善意的、有道德的内心规则呢?就是小时候少用父母的规则去约束他,让他自己慢慢地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外面世界里建立起内心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他是不会违反的,他从小就遵守,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建立起来的,甚至包括体验痛苦建立起来的规则,他就不会去违反。
陶勇解读:父母的规则意味着对孩子现实需求的否定。规则越多,则是对他们需求的更多否定。当孩子遭遇的否定越多,他就越是无法遵从规则,因为内心完全被愤怒与痛苦所左右,无法面对现实。
15.对于刚出生的小孩,应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保留孩子的敏感力。
陶勇解读;大自然是美好的, 美好的景致给孩子带来安全的感受(美好的景致往往都是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草,这代表无限的生存资源)。安全感是小婴儿最重要的需求,所以如题。
16.作为父亲一般不怎么评价孩子,不喜欢对孩子进行价值判断,而做母亲的则经常评判孩子,所以3~5岁之间最好由父亲来带孩子。
陶勇解读:对孩子进行价值评判,如果是正向积极的评判则带来正向的作用。如果是批评纠正,就是对孩子的否定,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愤怒,所以让父亲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更少使用批评纠正的方法,原因在于男性比女性会多一些勇气去尝试,多一些引领去塑造。
17.中国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比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要多。
陶勇解读:独生子女政策所致,让妈妈的情感无法广泛传播,只能聚焦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的生死存亡,每时每刻都会牵动妈妈的心。反倒是孩子热衷于对他们未来更有价值的探索活动。
18. 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陶勇解读:随时随地的纠正,会让孩子感觉到烦,从而拒绝配合。不是因为父母说的不对,而是因为父母不应该说,或者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去说,或者不应在这个时候说。
19.用不确定的方式去思考。面对网瘾的孩子,“谁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假如我认为它一定是坏事,我们就失去了应对的能力,我们就会别无选择。相反当我们认为那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给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解读:相信美好,相信奇迹,你才有更多的憧憬,才会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如果认定是死路一条,那么你就会放弃努力。
20.“早恋”本身并不会给孩子产生压力,真正的压力来自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早恋”的态度。做家长和老师的面对孩子的“早恋”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强行压制,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陶勇解读:早恋是美好的, 怎么会带来压力呢?真正的压力是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否定,对人需求的漠视,正是这些现实,给早恋中的美好带来的邪恶。所以,父母和老师的态度,会把美好变成邪恶。
21.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陶勇解读:心想事成的秘密,吸引力法则的作用。原因在于,你觉得是什么,就在塑造他成为什么。你会从各种角度,各种维度去证明他如此。你的证实是有力量的,所以孩子就会被你所塑造。
22.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地消失。
陶勇解读:妈妈理解接纳,坏习惯才会有足够长的时间自然去消亡。而不理解不接纳,则坏习惯就会变成孩子痛苦的源泉但却又改不了,便会否定自己,从而导致自己更加没有意愿和力量去解决习惯问题。也就是说,坏习惯带来的否定与毁灭的话,自身的力量就会被削弱,想要改变坏习惯就会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