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程亲子中心虐儿事件背后的伤害

(2017-11-16 21:39:18)
分类: 随笔

事件简单重现

http://p3.pstatp.com/large/438a000290d6367728fe

近日,多段视频在网上流传并迅速发酵。视频显示,11月1日,一名身着黄色衣服的女老师把刚进教室的一名小女孩的书包用力扔在地上,打小女孩头部,又推了一下小女孩,致使其头部撞到桌角上。11月3日的一段视频显示,黄色衣服女老师给多名小孩子喂东西,一名穿黑色褂子的小男孩吃完之后开始哭泣。根据另一段视频录像,亲子园中的一个小女孩对父母说,老师会给不听话的小孩吃芥末。

11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携程获悉,网传视频属实,目前涉事人员已与携程解除合同。对涉事的相关教师,携程坚决要求园方予以严肃处理,对责任人员追责到底。11月7日,携程已报警。

这事我相信早已被大家所知晓,之所以我来淌水,不是为了抓热点骗点击率,是因为我有不同的话要说。

http://p3.pstatp.com/large/438800041309174cf877

让孩子听话,是谁的需求?

事件中有一个小女孩对父母说,老师会给不听话的小孩吃芥末。

于是,有的小孩吃了一次芥末之后就变得听话了。

有的小孩天天吃芥末,还是不听话。

天天吃芥末的小孩,可能经常腹泻,但是他的自我还没有被完全毁灭,因为他还没有失去希望,总想要做自己。他不怕,但是他开始变得仇恨!

而吃了一次芥末就听话的小孩,他们表面上看极其聪明,实质上已经放弃了一些自我成长的意愿,学会明哲保身。也就是说,他不再愿意做自己,而开始做别人眼中的”乖“孩子,这是生命力被削弱的表现。

无论是仇恨,还是生命力被削弱,都是因为“做听话的孩子”这个要求所致。只是说,携程亲子园的不良老师用行为暴力实施的,而有的家长是用爱的名义,有的老师是用责任的名义实施的。其结果并无二致。

在这个事件中,芥末是一种实施暴力的道具,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老师使用的道具是语言、表情和行为。

在这个事件中,不良老师为什么想要不择手段培养听话的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听话之后,管理起来就不困难了,他们就工作就轻松了,他们的收入与付出就平衡了。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家长和教师用语言暴力、表情暴力和行为暴力来消弱孩子的生命力,或者让孩子开始变得仇恨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呢?还是为了培养听话的孩子。因为听话的孩子管理起来不困难,工作就轻松了,付出就有了回报。

可见,让孩子变得听话,是几乎所有成人的需求,有谁考虑过儿童的需求?

http://p3.pstatp.com/large/438a00029167f858adeb

儿童有什么需求?

儿童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和理解,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对现实世界建立信任。只有他们感知到爱和关怀,与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教育期望一致,他们才不会分裂,才会身心合一自然而然地成长。也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在未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良知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因审查原因,此处略去500字……

成人世界中,没有几个真正能够珍视儿童的需求,包括受害者父母和围观的吃瓜群众。

http://p1.pstatp.com/large/438900040c2eba10a8f6

反思:大家都在愤慨什么?

几乎没有看到有人在担心孩子未来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几乎没有人能够从儿童成长的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到这样的虐童事件。大家更多是感同身受幼儿感受芥末的辣,挨打的疼,以及父母的小宝贝被人折磨了的不平衡。

真正比这更疼的是,孩子的心灵伤害,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弥补?

孩子所遭受的心灵伤害,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比如他们的仇恨对于他人的困扰,他们的恐惧对于整个生命质量的困扰从而给家庭带来的焦虑和压力。这些是无法用“一小时腹泻6次”这样的客观事实来证实的。

http://p1.pstatp.com/large/43870003e55d1d0b079f

反思:为什么出现那么大的事情,家长仍然要求恢复亲子园?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想罕有孩子会在这个亲子园受到优待,而父母为什么要求继续开放亲子园?

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现场对于孩子成长的心理伤害。

二是他们有一万个理由说:别无选择。

真的别无选择吗?母亲应该立即把孩子接回家,亲自陪伴孩子,或者另行选择有良知的园所。这可能会丢了工作,无法负担上海地接的租金,这些都是事实。问题是:你工作不就是为了子女更好地生存吗?现在他们的精神生命已经受到极大的伤害,这难道不属于生存要义吗?我们能不能毅然为孩子做一个决定,比如逃离北上广,回归小城镇。比如我们是否可以暂时降低一下生活质量,确保孩子的精神生存质量?

当然,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各家自有各家的苦衷。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只能见识到物质的苦衷,从未关注过精神的苦衷,所以才会有如此反复的苦衷。任何事情都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案,我们所谓的无路可走,是不是也是听话教育出来的结果呢?

http://p3.pstatp.com/large/4388000413d61d3e6949

真正解决的希望何在?

请不要寄希望于人的良知。更不要寄希望于人的责任感。良知是有良知人的表现,责任感是有责任的人的表现。对于成长于分裂的家庭教育的人来说,良知和责任感不是他们的必然。

对于复杂多变的人和客观现实来说,最容易做的不是改变,而是选择。

选择最优秀的人来从事幼教工作,没有例外。

这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只能是非盈利性的。

但是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如果社会为每一个儿童多花1万块钱来提供高质量的幼教,则整个社会未来所承受的人为损失(包括心智健康、卓越成就)就会减少很多。正如一部精良的机器,它不仅仅是单位效率的提高,更包括它很少出故障。

当然,这只是一种梦想,祝愿我们的梦想早日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