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给孩子输入什么价值观?
(2012-03-12 13:22:13)
标签:
转载 |
刘姥姥有个朋友叫苏妙,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洋人男子彼得,彼得恰好是刘姥姥的朋友,这天彼得对我说:苏妙告诉我,她从来没交过男朋友,就是说,她从来没有接吻和做爱的经验,可以说她对男人一无所知,这么没经验我真有些担心……刘姥姥把彼得的话转告了苏妙。苏妙赶紧承认:她不但交过男友,而且结过婚、离过婚,还有个六岁的儿子。彼得于是放下心来,高兴地跟苏妙成婚,至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同样是刘姥姥的友人,新婚之夜,丈夫发现她没出血,于是耿耿于怀,穷追不舍,而这位女士真的婚前没有过性行为,很可能是运动或是其它什么事故导致处女膜破裂。她百般解释,越解释丈夫越猜疑,两人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三年后离了婚。
这两件事的核心基本相同,但结果却大不一样,一个的结果是幸福,另一个是杯具,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后果?
家庭和社会给当事人所输入的理念不同:前者认为是否处女根本没关系;后者认为女子婚前不是处女就是坏女人。
一位颇有才气的人对朋友说:我所发明的东西说不定能得诺贝尔奖。这话被前者听到了,大肆嘲笑说: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而同样是那番话,说给后者听,后者说:哇,太棒了,祝你成功。那人道:可是申请诺奖要填老长的表格,要写好长的论文,还要找五位教授级的人作推荐者,我懒得去做这些乏味的事……后者道:哈哈哈!你太有趣了,有信心得诺奖,却懒得写申请!
同样一个说法,在前者眼里是吹牛、不要脸,在后者眼里是有信心、有幽默感。为什么反应这么不同?同样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在他们的生命早期给输入了不同的价值观。
前者在生命早期一定遭受过好多负面批评,这些批评不但使他本人自卑、郁闷、而且形成了爱蔑视他人的心态;后者的养育人必定是开朗的,豁达的,有爱心的,所以他才能那么愉快地分享别人的自傲感而豪无嫉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