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基础理论》

(2010-09-07 17:58:13)
标签:

教育

育儿

非爱行为

家长

杨元元

分类: 家庭教育话题

文:陶勇

 


    心理辅导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面对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扮演了辅导员的角色。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辅导员”。家长要成为这个可以信赖的辅导员,如何才能做到呢?王金战老师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要先做孩子的朋友,然后才有资格当辅导员。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父母暂时还不够资格。因为他们甚至连父母都不够格:他们只是家长,是老师,是管理员,是ceo,而不是父母。

 


    我们现在体验一下,父母和家长的区别。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和孩子是有血缘关系的,有一种责任的存在。当然,这个责任不是让他们索取过得去的成绩。过得去的成绩只是孩子状态的一种表现而已,而不是目的。父母的最终责任是与孩子完成分离,让孩子安全的,有自信心的走向独立,走向自我发展之路。家长是什么?家长是监护人,是管理者,是保安和保姆,他们的责任是管理被监护人的吃喝拉撒,例行公事,这是家长。可见,这个家长和父母区别太大,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孩子的感受也不一样。

 


    家长好做,父母不好做。大家都知道,后妈难当,这个后妈难当是站在后妈的角度来看的,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父母不好做,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孩子们其实更惨烈一些。他们手无寸铁,面临冒充父母的家长,手持利刃的资本家,有苦难言,说了不算数,做错了要被纠正,不管你是否能够纠正。这里的资本家,不光掌握了生存的资源,决定你是吃麦当劳还是喝稀饭,还决定你是否干了活有工资,决定你下班后是否可以去酒吧喝酒消遣。这里,我用资本家来形容这个冒充的父母其实是比较客气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是被盘剥的工人。他们是奴隶,隶属于家长的奴隶,生杀大权在于父母,也终身不得叛逃。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
   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
  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武志红


 


无处可逃!

 


    很多家长不同意这个看法,觉得我是在上纲上线。咱们供他们吃,供他们穿,自己忍着不看电影,忍着不梳妆打扮,“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为了他们。在我看来,你是不是父母取决于两点:

 

1、你的行为是否是在帮助他们尽快和父母分离,独自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2、你的行为是否只是付出,而不索取回报。

 


    当你仔细思考上面这两点,就会感觉到,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看上去真像一个美丽的谎言。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力,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追求未来应对挑战的权力……太多了,说不完,道不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下面,我们将就父母在孩子心理成长方面的作用与指导做一些介绍。

 

 


一、如何管理情绪的问题

此前,有一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事情,我儿子没按他妈妈的要求做到,就被严厉管教了一下,被恶劣的威胁了一下。“你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我就不带你去xx了……”,孩子被严厉批评了,他会产生什么感受?他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感到恐惧、惊慌,乃至羞耻。这一点做得不好,会导致孩子在成年之后,仍然将任何人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误解成对方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要抛弃(开除)自己,因而表现得不能容忍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败(小巫《接纳孩子》)。沉默老师讲过的心理按钮就这样形成。  当你知道这个后果以后,从第三方的角度看见自己所爱的孩子受到这样的暴力,你的心除了滴血以外还能如何呢?

 

当时,我儿子哭的很厉害。他虽然觉得妈妈不爱他了,感到恐惧和惊慌,但是仍然要往妈妈怀里拱。这时候,他妈妈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不许哭了,再哭我就真的走了! ” 我之所以说这句话是惊天动地,是从我儿子的角度来看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1是刚才我说的不算,这次是真的;2你哭是一种错误,你不能在不听话的前提下采取哭的方式来应对。这样,孩子真的不哭了。妈妈好像感觉到自己管教的成功了,但是,对于孩子,有什么内在的心理变化?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哭是可耻的而不能接纳自己?他的恐惧的心理经历是不是已经遭遇过了?

 

我们再来看看大一点的孩子的遭遇。

 


宽宽说:我讨厌今天去的地方。(而你尽力安排好今天的吃喝玩乐的过程来使这一天过得快乐!)

 

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对待宽宽的情绪?


    大多数人可能会很反感孩子的评价,老娘今天这么辛苦的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都不满意。如果父母这么说,孩子是不是被压制了表达情绪的可能,或者说出真相的可能。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孩子的情绪和体验是他自己的,不存在他的感受是对还是错。孩子是从体验中成长,从体验中思考事情的内在联系,最终变成他自己的决策思维。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事情,并从这些事情的结果中进行思考,就不会有成长。情绪也是如此。每一个人,从四个月开始,就要学会笑,学会哭,学会对自己的不适,自己的焦虑和痛苦有所表现,否则你的痛苦和焦虑别人如何得知呢?当我们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得到帮助,得到解决。

 


    当一个人的情绪总是受到压抑,最终一定会爆发,这种爆发肯定就不是我们所期望和接受的那样了。在前几天我们的阅读思考中,有这么一篇文章《中国社会怎么了》里面提到最近发生的持刀残杀幼儿和小学生的事件,这些人到底怎么了?是他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得不到宣泄,对自身的处境无能为力的时候,就爆发了。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爆发方式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而像杨元元那样在沉默中灭亡也是她家人所无法接受的。我们试想,杨元元的妈妈天天陪着她读书,从小一路走来,如果杨元元能在青春期的时候表达自己要背离父母的想法,表现出背叛与独立的情绪,拒绝父母的陪读和坚持选择一条自己想走的道路,那么她会不会是这个样子?我想,情况就大有变化。杨元元丧失了在母亲前的话语权。谁剥夺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青春期的情绪宣泄。每一个人在青春期都有可能背离父母的管制,艰难的迈向独立,哪怕被贴上不听话, 难管教,坏孩子的标签也在所不辞。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的反叛遭遇重压,遭遇打击,要么反叛将更加震荡剧烈,要么孩子就会心理退缩,放弃成长,回归童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成年人,他们拒绝长大,拒绝承担父母的责任,拒绝按成年人的思维去做事情,他们往往都有一个高压的家庭背景。

 


    那么,用哪些办法宣泄不良情绪呢?

 

1、放声大哭。

古人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以前大家喝了酒就吟诗,赏月观花,抵足而眠卧谈天下大事。现在呢?大家喝了酒就发疯,不是闹就是哭。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代的人生存的方式和环境有压力存在。放声大哭应该是成本最低的方式,随时随地,不要钱,还能博得同情。当然,太过于频繁也不太奏效。满精推荐!

 

 

2、向亲朋好友互述衷肠。这种方式有一定难度。一般来说,有好朋友可以述衷肠的人,通常心态会比较好一点,而大多数需要述衷肠的人,却不一定能找到好朋友可以倾诉,或者不一定愿意跟人倾诉。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两难的事情。不过现在网络发达,可以找网友述衷肠。参加我们家长学校活动的家长大家一般来说都认识几个差不多同年龄的全国各地的网友吧,大家不能只闲聊啊,也不能只索求别人的帮助,自己得分享一些问题经验、教育资料等等,大家才能共同进步,一起成长,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有问题了,有苦衷了才能得到帮助嘛。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什么状态呢?我不会我怕谁?谁都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大家都一样要付出才能有收获。咱们坐等大家的帮助,坐等大家的分享,自己从来没想过,那可不行,是吧。

 

大家入群那么久了,我从来没听大家问过,你是怎么学家庭教育的?你都看什么书?你怎么进步那么快啊!大家最常问的问题是,我家孩子怎么了,怎么办?

 

3、踢皮球,摔东西。

这个方式很解气,但是成本比较高,容易引发二次不良情绪:心疼摔坏的东西。

 

4、运动。

《阿甘正传》里面有一些场景,是讲阿甘不停的跑。他为什么要跑?跑是宣泄情感,跑是找寻方向!直到有一天,他心头蹦出一句话,“我要去找珍妮”,有了方向就停下来了。所以,这个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很多人生气的时候都不想动,这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下。

 

5、放声大喊,高声歌唱。
   高声歌唱比较适合释放一些长期的,低水平的不良情绪,比如我们长期受到父母的管教,被要求这不能做,那不能动的心情。据说放声歌唱可以提升肺活量,还能提升演唱技巧。大家去K歌的时候留意了,唱的好,音量大的那个家伙,一定是长期郁闷的人。

 

6、稍微放纵一下自己。

中国社会持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已经百病丛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生之舟不能一味前行,也要休整、维护。我们往往只注意船上的风光,忽视常年浸泡于水中的船底,那是我们前进的基础。好的船底能出淤泥而不染,面对美人鱼而坐怀不乱,风高浪急而历久弥坚。”——郑渊洁语。情绪必须要调整,也必须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不妨挑战一下自己的理智,稍微放纵自己一下。比如平时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的人,可以用贪睡来多浪费一点时间;比如平时很节约的人,不妨咬牙买一个心仪已久的东东……

 

7、吃点喜欢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甜食能让人愉悦。如果是巧克力,感觉就更好一点。另外,加了兴奋剂的食品,像可乐、咖啡这些东西,也能让人心情愉快,不妨一试。大家平时可能都比较限制自己的饮食,希望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在郁闷的时候,也不妨多吃点这些东西,减缓焦虑。电影《天下无贼》最后,刘若英不停的吃什么?烤鸭,当时她也够郁闷的……我都怀疑这是全聚德的植入广告,那段时间他们闹着要上市呢。

 


    关于情绪问题,我还有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中的时候,最好不要就引发情绪问题的事情作出任何抉择。夫妻对抗,有人喜欢说,不过了,离婚。亲子对抗有家长喜欢说,你再这样就不管你了。这种抉择是在不理智的状态下作出的,于事无补,只能把事情搞砸。

 

在我们家长学校会员的活动结束后,下一次活动前,我们的活动群1都会清人,以便让愿意参加活动的会员下一次加入,多么美好无私的愿望啊。有些家长不平衡了,大发牢骚,也有很多不堪入耳,耸人听闻的说法。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但是大家在表达情绪以前,是否想过,家长学校如此操作的原因是什么?每次都要重新接受各位的加入申请,他们是不是更辛苦一点?这就是换位思考,同理之心。

 

今天有一个妈妈打电话说高一的女儿离家出走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假期玩电脑超长了一点时间,父母就不能接受了。父母作出了不理智的情绪表达,女儿作出了不理智的出走行动!

 

 

 

二、如何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于丹,摘录自豆瓣网“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小组”

 

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多。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情感关系方面没有处理好,被关注太少或者太多,以及环境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压力。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的成长过程。而生理成长你关注也罢,不关注也罢,它都是注定要发生的,而心理则不一定。

 


    我想用前几天接的一个咨询电话来说明孩子的心理压力产生的过程。有一个妈妈,在家长交流群给我留言,说高一的女儿在一个重点学校读书,最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相当不满意,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是个坏孩子。觉得脑子里有两个声音在对她说话,一个对叫她说要好好生活,一个对她说她不行,她什么都做不了。她有时自己一个坐在哪发呆,叫几次都像没听见。有时候很跟妈妈说,她担心他们不要她……经过咨询,我了解到孩子面临的几个压力:

 


    1、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五年级的时候被送离父母,到市里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当时孩子很不愿意,孩子怎么想父母的行为?父母并不爱我,只是希望我的成绩更好一点!

 

2、孩子上初中后,成绩果然不错。孩子希望通过成绩来获得父母的接纳和关爱。

 

3、孩子上了一个重点高中,面临更多的学习高手。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同时也有了喜欢的男孩子。她内心充满了挣扎,觉得自己的早恋是不应该的行为,但是自己又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人接纳自己。她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面对学习……

 

4、孩子成绩一向不错,又没有什么特长,这样的孩子在中学阶段不太可能变成班级的主流人物。太听话的孩子也容易成为奚落的对象,从这个方面来看,孩子面临了不少社交方面的焦虑。这些问题,对于成人来说都不是小问题,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大问题!

 


    父母一直都在鼓励孩子,但是似乎仅限于学习。五年级孩子离开父母,让孩子无法确定父母是否爱自己,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只好努力去学习,换取筹码。当高中的学习变得复杂,自己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出于自我实现的时候,这种心理问题反而变成了学习的枷锁,最终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极端怀疑……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因为父母的一次决定。

 

 


    如何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从很多的例子足以说明,虽然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但是病因在于父母的行为方式及对待孩子的态度。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应该形成足够的安全型依恋,如此才能帮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自身的成长问题,而不总是出于怀疑和敏感状态。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足够的依恋,那么他们就需要反复的从他人的行为及言语中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重建亲子关系,给孩子尽量多的无条件接纳、关爱。这种接纳,不是我们万不得已的做法,而是人健康生存的精神基石。除了在精神上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以外,物质上的安全感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当她们不再为未来的生活担忧,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出于谋生的目的。台湾著名的灵修专家,张德芳在她的《预见未知的自己》书中,她感谢了她的父亲,不仅给了她持续的爱,还给了她在物质方面的安全感,让她有精力去发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本书我也已经列为家长学校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它主要解决自己内在状态的修养问题,非常值得身兼多重压力的现代人阅读和思考。

 

 


    第二个建议就是,“忽视”孩子问题的存在。当我们过于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一定会存在,而且会按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去发展。忽视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关注,我们要把关注变为积极的行动,把焦虑变成思考。孩子现在状态不好,没有心思学习,连娱乐的心思都没有了,我们光表现出焦虑是没有用处的,我们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感觉到,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追求,比如快乐的感受,诱人的美食,以及良好的家庭关系等等。

 

 

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观看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你要学习杰森和麦琪是如何让家庭成为爱的港湾,如何带领全家人一起去追求美国式的梦想……

 


    第三个建议是,让孩子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用一些运动或者体力活动来消耗精力。我建议家长在假期给孩子安排一些工作,比如做饭,或者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从一些体力劳动中体验到注定会产生的成功结果,由此减轻焦虑,转移关注点,重塑生活信心。

 

 

如果有可能,我们甚至可以让孩子去做点小生意,从销售产品的选择到销售地点的确认,从进货的管理到每日销售账目管理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不但能帮助他们解决无所事事的问题,还能学到很多学校和生活中无法企及的好处。当别的孩子还在学奥数背英语,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你家孩子就已经开始创业之路,未来谁的竞争力更大?当大家都是好人的时候,坏人能成功,否则反之。--刘维隽

 

 

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优秀,而是我们的家长不能放手。大家想想,如果孩子们真的什么都听我们的,都按我们的思路去做人做事,那么他们如何超越上一代,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自身的眼界可能就是孩子成长的极限,大家多想想哦!

 

 


    第四个建议是,发现、唤醒和培养一个爱好。没有任何爱好的人没有,如果有,那也是因为没有被发现,或者这种爱好被某种原因压抑。一个关注点,一个崇拜对象和一个爱好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及此后的成人来说至关重要。一个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关注能力,培养自己的发现、信息加工及应用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可以寄情嘛。特别是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爱好,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些内在的情绪,相思也好,苦恼也好,转移出去;还有一个方面是,特长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众不同的能力,与众不同的个性,与众不同的信心。

 

在我读书的时候,住校,青春期,很苦恼没有女生关注我。后来,我学习了吉他独奏,录制了一盘磁带,很快就在女同学手里面流传,从此我不再因为自己不够外向,动作不够潇洒,言谈不够深刻而苦恼。 我是当之无愧的才子,自有佳人相伴的理由了。

 


    好,我想用大家都鉴赏过的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