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赵薇、佟大为领衔主演的《虎妈猫爸》已经播出过半,随着收视成绩的高涨已经网络点播的火爆,舆论界已经追随着这股新兴的热度把话题聚焦向子女教育这一方面,又在旧话重提,对正处于变革中却频显乱象的“中国式教育”做了轮热火朝天的大反省。事实上,孩子压力大、父母要求高、社会竞争强、相互攀比多等等客观因素的弊病大众都心知肚明,但却谁都没闲着,仍是在不停地以“为孩子好”的名义拖着娃娃们继续往未知的前路高速奔跑着,所以就有了这等矛盾的景象——一边严教子,一边看“虎妈”。
电视剧《虎妈猫爸》其实就是在试图阐释这类家庭教育矛盾的渊源,毕竟剧中的毕胜男与罗素这两口子起初也是决定要让孩子自由生长,度过一个轻松且美好的童年时光的。但是,而后变身“虎妈”的过程则有点身不由己的意味,像是在被整个社会大环境推向这个万丈深渊一样,如果不从流,就注定成为异类,会被千夫所指,编剧与导演通过亲友间的攀比以及目的性十足的同学会,颇显壮观的择校风潮等等一系列戏剧铺垫让主人公们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危机式的预警声音:“再不行动,孩子的前途就彻彻底底被耽搁了……”所以,毕胜男在变身“虎妈”时就高度具有使命感的,像是在对濒临崩塌的家庭幸福做终极的拯救,以至于全身心地四外奔走,找人找辙找门路,甚至不惜高价买学区房,不惜辞掉工作,不惜与公婆翻脸与丈夫反目……
整部剧的节奏很明快,调子也很轻松,走的是轻喜剧的路线,但是轻松诙谐的氛围背后却不断累积着关于家庭生活与子女成长的焦虑与忧患。事实证明,这种看似戏剧性十足的攀爬过程并没有终点,终将陷入一个“还有更好,还能更高”的心理泥潭,在女儿茜茜历尽千难万难终于冲进第一小学的大门后,仍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跟随而来的还有对班主任的挑剔,对学习成绩的严苛,对重点中学的向往等等等等。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只能看到毕胜男所展现出的种种焦虑,而且是接踵而来永无休止的,她不允许茜茜落后,所实施的整个改造过程其实是在给自己的焦虑心理上不断地添量加码,越是发展便越是沉重,逐渐失去了平衡,埋下了更大的危机隐患,想必到了所有矛盾终将爆发的那一瞬,我们所有看似赋闲的观者也没法乐得出来了。
亲子教育这个领域在当下中国是热点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在这个泥潭里苦苦挣扎,此间的痛楚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我们何尝又不是那戏中的虎妈虎爸,在日渐拥挤的教育资源中你争我夺着,在日渐繁多的教育模式中疯狂尝试着,孩子们在为这样的童年而滋生怨念,而我们则以为这是格外崇高的牺牲。此间的利弊,大家都在喋喋不休地争议,争来争去也没法给出一个能有说服力的答案,只能等这一代孩子们未来成长起来再做集中评断,更多的人还是乐于分享那些把孩子培养进清华北大耶鲁哈佛牛津剑桥的光辉例子,而忽视了那些不断处于高度增长中的学生自杀自残的比例,整个社会的舆论仍甘于把光环聚焦在那些成功者的身上,而缺失了对整个大环境越发混沌的应有反省。
《虎妈猫爸》的热播,其实是在向我们展示成人家庭生活中所不该有的那些焦虑,毕胜男以及我们自以为是在为孩子缔造一个美好无比的明天,却亲手毁掉了当下家庭所处的平和与安定。孩子,其实在这种时期只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种工具,为了平复家长们日渐增生的焦虑而拼了小命向前奔跑着,长大后,他(她)们会回首,看到的是一个个残缺不全已经没法拼凑起的童年记忆,心理还会深深地烙下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的种种阴影。所以,我每日追剧,也正是等着剧中的毕胜男能够扭转观念重新回归到平淡生活的轨道,能还茜茜一个幸福安宁的家庭,而不是看她获取了怎样的机遇又攀爬到了成功的顶点,以后写出如《虎妈战歌》这般的垃圾读物去害人,而是要借助戏剧与现实生活的交错给予广大的教育沉迷者以应有的警醒。
重新回归银屏的赵薇彰显了自己的“影后”风范,以最饱满的状态在剧中冲锋陷阵大演“虎妈”,其内里与外在的强悍皆让人叹为观止。而近年来在家庭剧中越来越得心应手的佟大为则“暖”字当头,还是仰仗着罗素这温和敦厚的个性积攒了很多好人缘儿的。不过在剧中老、中、少这三代人构建起的家庭格局中,潘虹与郭凯敏这对公婆组合还是相当抢眼的,显现出超强的戏剧功力,把对小孙女茜茜的溺爱与娇宠演绎得格外生动,让人捧腹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