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帮第372期)
2015年1月10日,在“一剧两星”政策正式落实后,年度首部医疗剧《急诊室故事》于天津、四川两卫视同步开播。与以往同类剧集的“慢热”效应不同的是,该剧一经面世便有了火爆的上扬趋势,短短数日之内不仅聚焦了媒体舆论的视线,而且在收视率、网络点播率、大众口碑等各个层面都有不俗的收获。相信这个开局,可以告慰徐庆东导演的在天之灵,同样也能令王茜所领衔的台前幕后班底深感欣慰,要知道在当下这烂俗娱乐风靡的大环境下,不比拼豪华明星阵容唯靠诚意创作求生存的影视作品已很难有栖息空间,能够敢于凭此横刀立马并杀出重围更属奇迹,很显然,《急诊室故事》的成绩为整个趋于功利的行业带回了“变”的希望,更为2015年这产业调整之年开了个好头。
浅层谈起《急诊室故事》的成功,最显著的一点自然是扎实的戏剧创作,与十几年前的《重案六组》相仿的是,多案例、快节奏、重情节、高密度、强刺激的风格仍在延续,每一集的讯息量都十分庞大,经常是两三个病例同步演进,时时都有突如其来的冲突与悬念,并能在紧凑的情节与高效的叙事中被完整得一一呈现,这样浓缩式的编排自始至终都能对观众们保持住较高的戏剧诱惑。相信在面对这样紧凑缜密的创作时,多数编剧都会被折磨到吃不消,经常会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困扰,所以在《重案六组》后的十来年内,行内还没有人在编与导两方面能成功对其加以效仿,行至如今仍是徐庆东与王茜在此间一统江湖。
进层谈起《急诊室故事》的创作,更加鲜明的一点则是多线叙事的成功延展,剧中“急救中心”的几位男女主人公绝不仅仅只是在接踵而来的伤残病患中展示自身的专业,更是要这整个大篇幅里阐明自己的故事。这里面,苏俪医生的个人情感、关纪洲主任的上下通达左右制衡、汪晓寒医生跌宕的人生际遇与理想、雷剑锋医生的情义责任、骆一禾的生死都占据线条脉络向下演进,在大小医疗事件与冲突的推动下均诠释了各自命运的变化。
编剧在展开这一系列人物命运线索创作时,所面临的难度其实更大,因为每一集篇幅中多点爆发的医疗案例已经占据了大半空间,能被保留下来的余地已经是非常有限,此间只能见缝插针把这些急需延续的人物命运讯息裹进来,与眼前伤者病患们的生死存亡相互关联起来,做并行式的延展。比如在最初苏俪医生因偶遇车祸现场而错过陪伴母亲被妹妹误会的章节,比如汪晓寒医生在连续遭遇患者死亡感慨生死并勾连起生父去世的章节,比如雷剑锋医生与“秒婚妻子”若医、若友的生死情缘细节等等。
身为总编剧的王茜,在剧本创作中有着鲜明的“捆绑”诉求,力争让所有人物命运的阐述都与职业关联起来,不做场外文章,力求让所有人都能在急诊室的医护本职工作中把各自的家庭、命运状况碎片化地给予铺陈,并有始有终地梳理清。所以与大多医疗剧不同的是,《急诊室故事》最大的变化在于把医者的工作与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有着共同的呼吸,也有着共通的脉搏,齐头并进地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深层谈起《急诊室故事》的基因,较为瞩目的地方是全剧所构建出繁复情感图谱,从人物们的家庭父母亲情到各自的爱情都有着较为多元的写照与延展,而友情、恩情、邻里之情也有着多角度的诠释,这些情感篇幅同样被精巧设置在主人公们的日常工作里,令情感的力量萦绕着整个“急救中心”,成为全剧剧情最强有力的情节驱动。
苏俪、关纪洲、汪晓寒这三人有前有后地构建起三角爱情关系让人很难取舍,关纪洲有人品的光芒,汪晓寒有人格的魅力,观众们几乎远比剧中的苏俪更加纠结此间的利弊,更何况身后还隐蔽着左洛这样的暗恋者们了。而置身风波之外却更显传奇的雷剑锋,则是最博人赞赏的“情圣”,其“秒婚”的壮举和有始有终的责任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与混杂且传奇的爱情线相比,亲情篇幅则显得更加厚重,除了苏俪与关纪洲的孝心孝行等剧情讯息之外,在汪晓寒与其生父韩俊杰的恩怨情仇史中编剧花费了更大的心思去经营。儿子对父亲生而不养的恨,父亲对儿子隐而不言的爱,都在两世相隔后凝结成了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此外,在剧情串系进来的病患病例中,这样复杂的情感讯息也在影响着主人公们的心理与情绪变化,比如抢下爱人的农药一口喝光的痴情小三,比如苦苦等候心上人二十年在演唱会前病发猝死的绝命情种,比如倾家荡产苦苦支撑艾滋病女儿走完生命最后一刻的琴琴妈,比如喂奶时不慎将孩子捂死的抑郁症母亲,比如一直对邻里守望相助倾其所有的赵阿姨等等。剧情中这一系列看似精简的病患讯息,其实都很具亮点,不断向剧中主人公们施与微妙的精神影响与情感冲击,起到了促成人物心理蜕变的推动作用。
另外,《急诊室故事》在创作之初便打下了一个坚实的人物群像的根基,每一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棱棱角角的也格外鲜明。诸如看似风风火火却内心柔弱的苏俪,左右逢源的老暖男关纪洲,执拗而不懂得变通的汪晓寒,仗义且耿直的雷剑锋,刁蛮八卦的刘亚萍,锐气正盛但不加掩饰的左洛,懦弱且勤奋的萌小哥姜浩然等等。这些人物的个性都有着双面的色彩,外在与内心表现均有着较大的差异,绝不仅是一张张简单堆砌进来的脸谱。与在早的《重案六组》、《无限生机》一样,徐庆东与王茜在搭建剧情中人物群像的过程中是有着相近的诉求的,就是要有反差,但也要互补,对手人物皆要发挥出“镜子”的作用,相互映射对方的劣势与缺失,除了时不时的闪光之外也绝不避讳人格中的种种缺陷,唯有这样,延展下来的戏剧才显得分外真实、丰富、完整。
在语言方面,《急诊室故事》仍旧追求着较为生活化的写实做派,颇有些“去文本化”、“去文学化”的朴素作风。急诊室内外,大家相互挤兑相互打嚓,有着北京人特有的市井原色,属于实打实的百姓语言。正是如此,人物个性与棱角均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确立,而所营造出的剧情氛围也越发彰显生活魅力,彻彻底底的接了地气儿,要知道这样的语言构建方式在以往的医疗剧中是比较罕见的,更属稀缺的基因。除此之外,全剧在医疗专业层面的表达也并不含糊,施救、用药、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的交流也十分之精准,堪称专业范儿最地道的医疗剧。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专业性再强,全剧在医疗术语的表达处理上仍旧延续着生活化的诉求,避免了机械式“背书”所造成的跳跃感,令观者能沉浸在同一氛围里不被排挤出戏。
在将真实病患案例整合进戏剧创作的过程中,主持编剧工作的王茜其实已经在《急诊室故事》浓缩出了小小的社会全景,放大了关注视野。聚焦那些缺乏关爱的弱势病患,缺少支撑的北漂家庭,贪图省钱省事而造成的生命延误,缺少互信而引发的无端猜忌,自私利己的思维而引发的矛盾纷争等等。毕竟每一集都有三两个甚至更多的医疗故事上演,这里面要有形形色色的面孔在观众面前所呈现,无分男女老少,也无分高低贵贱,都代表着这个社会的某一类人群,都是在大千世界里裁剪下来的人物剪影,在镜头前淋漓尽致地暴露着自身的优缺陷,或悲或喜、或怒或泣、或爱或憎地上演着人生百态。剧情留给他们的篇幅有限,但留下的思索空间却是无限的,像是让我们每一位观者都因此参与到了一幕幕道德审判的场景中,用心灵投票,表达着自我的觉悟与权利。正是因此,《急诊室故事》的创作开始流露其非凡的一面,自人性方面驱引着大众做了一次次的自我解剖,发现问题,并反思弊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