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热播的史诗战争大戏《十送红军》有点破旧立新的意味,疏远了主力军团,把故事建立在每一块籍籍无名的侧面战场,镜头给到了那些已经抱定决死之心的普通一兵们,在他们的泪水、苦水与血水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慷慨悲凉的长征之路。导演毛卫宁与编剧李修文做了一次大胆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实践,让以往的“领袖”与“领导”们统统让位,不再重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老调,而是让我们在从无间断的流血牺牲中做一次次的情感冲撞,记住那一张张鲜活的笑脸,记住那些注定不会被历史所铭记的小人物。
十个故事,百曲悲歌,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全剧看下来是相当考验观剧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想来编导者是想用这一幕幕厚重的生死交替向银屏外传递某种力量,让每一个生命都显得那么璀璨、雄壮,那么刻骨铭心。钟家的一门五烈士,张二光的一班六英雄,贺坚和小桃的战地情缘,贺老憨与郑十一斤的祖孙缘分……看似简短的内分篇幅融汇着较为繁复的情感潮汐,让人在剧中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同根同袍之情中溯寻到自己内心深处最难挥却的那份感动。
《十送红军》还原了战争年代所应有的那份惨烈,每段故事都在尽述这生死的无常,这枪炮一旦响起来,满眼尽是兄弟们的断肢与鲜血,等待的只有死亡与诀别,忍受的都是煎熬与痛楚,所谓的浪漫、激越、振奋皆无踪影。在戴澜与李复生的故事段落中,弱女子为保清白亲手毁灭吞炭,弱书生为保战友勇于暴露于数十枪口下被打成筛子,生命的脆弱与信念的强悍形成了莫大的反差。而在伍炳与马斯基这真假红军的故事段落里,无论是真红军还是假红军,无论是汉人、土人、军人与百姓,都不缺乏慷慨赴死的勇气,迎着机枪与炮火顽强地做一次次惨烈的冲锋。戏剧与反思都给我们预制了这样的一个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能把这么多想干与不相干的人裹进来并拧结在一块儿,他们是改变整场战争格局的杠杆,是改变整个历史风云的潮汐,假若没有那谁也无法说明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我想任何所谓的英明决策都没法在这场世纪博弈中起到决胜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纯粹的悲剧化演绎,除了对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之外,没有任何让人跳脱于剧外的美好歌颂。导演毛卫宁是用写实的影像对准战场,再用写意的情怀对氛围做着铺垫,让全剧五十集的篇幅像一篇分了十章节的叙事长诗一样,在做一种以镜头为载体的吟诵。那个年代,我们执着的急于改变这个世界,而今时今日,这个世界却不择手段地改变着我们,所以在满溢的情怀之外我们不得不多了一点点自省。
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全剧是颇为独到的令镜头前移,深入到深壕窄巷,实打实地游走于枪弹炮火的核心之中。这种零距离的视觉体验,在目前的高清环境下是能够给观众们以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的,忽而刺刀迎面袭来,忽而鲜血如胸前喷涌。看样子摄制组在摄影方面下的工夫是较大的,而且也动了不少的心思,构建起了一幕幕以往我们在国产战争类影视剧中不常见的写实画面,而且细节也特别被强调,帧帧精良,连每个群演也都不曾含糊。对此,我不得不向全剧组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同行同业们给予最高的致敬。
《十送红军》的问世算是开创了中国电视剧方面的新历史的,在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上,敢于突破也敢于应变,令原本都已被观众们审美疲劳的旧篇幅一下子焕发了新生命。对于小人物们在战争中的群像式刻画以及全剧在情怀方面的厚积薄发,更令其拥有了史诗一般的魂魄,有力量,显厚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