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传统评话与戏剧《白蛇传》的故事在电影领域里算不上主流,而且与此有关的记忆也较模糊。1926年,上海天一公司曾拍了一版默片,至今只保留下来十来分钟的片段,整版胶片压根就等于是谁都没看到。其余的,就是六十年代初邵氏公司出品的《白蛇传》,林黛演的那版,主卖的是黄梅调,戏味大于电影本身。1975年,台湾弄了一版《白蛇大闹天宫》,花样百出的足能雷得人外焦里嫩。之后的1978年,大美人林青霞倒是演了一版《真白蛇传》,却无外是与秦祥林套个古装故事续卖琼瑶片的风靡热度。
能被当下人记得住也想得到的作品,还是徐老怪物的《青蛇》,以青蛇为名做了一版加强型的白蛇故事,虽说当时被骂的很凶,指摘其过于小众,风格也太出跳。但是时间还是抹平了争议,而内地影迷也如当初“大话”、“东西”一般给予了其后现代的待遇,被无限解读,也被推高了分数。那而今的《白蛇传说》其实所面临的门槛俨然已不是白蛇的事儿,而是这个拥有两大绝代佳人支撑的“青蛇”,认可与否考量的不仅是身为出品人的杨子,还有近年来已从武指跃身为导演的香港电影功勋人物程小东。
投资一亿八,无上限,光凭计算也都明白这钱多半都是花到了特技效果上。这一点,可比当初徐克精打细算的玩技术革新时有很大优势,而且也更容易在视觉层面讨好到当下这被好莱坞科技大片队列宠坏了的苛刻观众。所以,在看到这部《白蛇传说》时,自始至终人们都会把注意力投放在特技场面上,反而容易忽略电影本身的铺垫与延展,这很失势,如果要把大家的观影神经慢慢调回来,可能还真有些难度。
那转过头来就说说这个“白蛇”的故事,张炭在面临改编任务时,习惯于绕行,之前在《新倩女幽魂》的创作中就执意绕开了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情感线,而是把工夫下在了捉妖道人燕赤霞上,这避开了争议矛盾,也开拓了新的视野,是种诡诈式的聪明。而在《白蛇传说》中,这种绕行策略仍在延续,故事的主线并未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是在白素贞与许仙的身上过多纠结,而是让法海与小徒弟能忍的故事与之并行。这一点,让观众们看到了长者的矛盾、小子的伶俐,也让观众们体验到了人与妖之间的模糊界限,从单纯的非理性情感故事越级成了人性包纳一切的理智篇章。主题转移了,仍算是个与时俱进的好模式,为一版简单的爱情传说注入了一点新生命。
偏开了话题后,继续说特效,《白蛇传说》在特效层面的铺排可以说是华语电影有史以来密度最大也是最下工夫的,这无可争议。但是,这样却未必能令当下观众们集体买账,只在于他们对我们中国电影的标准与期待都有点高,高到苛刻。八千万做电影,一亿做特效又怎样?真的要与动不动就一两亿美金砸出来的好莱坞大片去比拼视觉体验么?按标准来讲,好莱坞的一部B级片若想有些作为都得预制两千万以上的资金来做特效,连《天际浩劫》这样压根都不入流的片子所展现的特技水准我们都没得比,他们很成熟,我们才刚上路,再大的铺排也都仅仅是个实践,但是我们却已经开始尝试,放开了手脚,这一点,杨子该被鼓励,甚至可以赢得业内外的掌声,而《白蛇传说》也如此。
说实话,我是很难认同当下国产电影的美学组合的,《白蛇传说》也是如此,这是影响特效呈现的一个关键原因。当初《指环王》与《哈利波特》问世后,所被人瞩目的其实并不是电脑特技到底有多宏大,而是在特效的作用下电影所展现出的美学风格有多么迷人。这一点,很久都被人忽视,以至于花了很大成本做出的特效与电影本身的美术风格相冲突,这样会影响到人们对其的认同。举例说,《白蛇传说》在水漫金山的几组画面里,居然混杂了国画风格、油画风格、漫画风格的三种元素,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电影画面的美术失衡,产生严重的断裂感,所以蛇一出来时就突兀的很,在影院观影时会产生视觉差异。你要让观众们拿三维的画面当二维的效果来看,就已是失准了,这点不该被包容。
然而,《白蛇传说》所爆发的亮点其实并不是在特效层面上,而是片子的戏剧元素的多元,很丰富,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片子的前半部,小和尚能忍与青蛇的交流都很具喜剧风格,让人捧腹不已,而白蛇与许仙的情定终身也很搞笑,很有闪婚速配的当下性么。后半部分,时势急转直下,悲剧接踵而来的大爆发,白蛇为见许仙而水漫金山其实带来的更多是观众们对法海的遗憾,几乎是荒废了他之前所作出的努力,也缔造了惊天动地的大误会。变成蝙蝠妖的能忍解救师兄弟与小青的段子很感人,几乎让人淡化了妖与人的差别,人性与爱汹涌大爆发。最终,法海为了成全白素贞只身顶起雷峰塔时也很震撼,一边深情似海,而另一边因失忆而淡漠如初。影片前后的大喜大悲可谓是站在了戏剧的两极上,给人以反差中的震慑感,而全片在悲喜交加的风格搭配上也较紧凑,可看性很高。
不过,对于观众们而言,影片还是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大家一致所期待的那场人尽皆知却千年不朽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戏剧元素丰富了,可是白素贞与许仙的情感线却被削弱了,两人的邂逅除了梦中的搭救与亲吻之外没做任何铺垫,这虽在故事中说得通,但却令观众们不满足。如果情感铺垫多了点,那全片会更有人缘儿,会更容易被接受。
最后不得不感慨,已近五十岁的李连杰仍旧身手不减当年,虽少了点英气却多了一重厚重。而文章抢戏的功夫则可谓是一等一,整部影片的好人缘他抢占了大半,有笑有泪,展现了有别于同辈青年演员的多元演绎,练就了十八门武功。影片的结尾,化身为大蝙蝠的能忍默默跟随在法海的背后,法海丢过去一枚苹果,是对他追随的默许,同时也是对妖的一种人性化认同,这一段戏很妙,很具承前启后的点题作用。
《白蛇传说》是一部可看性较强的娱乐好戏,对于初入影坛执掌宗派的杨子来讲,已算是不小的成功。我们在看这部电影时,既不要忽视影片自身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要把脑袋偏置了去过分放大问题,尤其是,不该轻易抹杀电影本身的诚意。你可以因心胸问题而不懈仇富,但却不能借此对其不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