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到香港电影的记忆片段,只因为翻到了魏君子的新书。这一本页码并不算多的《香港电影演义》,其实要比前年所推出的《港片残卷》更加厚实一些,所遴选的历史讯息与话题,都很有代表性。而所叙述的事件与人物,也都更加具有传奇色彩。魏君子仍旧延续着自己简单、凝练的话语风格,通篇不骄不躁,这倒也很合乎他的自身个性。然而,这简洁的字里行间却掩盖不住他的胸中热血,平实中,真情实感如波涛之汹涌。
在香港电影越发艰难的当下,能静下心来做这样的功课,是难能可贵的。全书没有半点幽怨的哀言,绝无抹鼻涕怀旧的意味,反倒是精神饱满地、充满趣味地话当年,很像是老天桥上那几晌午都讲不衰的民间评书。也正是这样的心气,才使得这本集资料性、启示性、挖掘性的书变得不再枯燥,很耐看,趣味色彩贯穿着始终。
书中章节性讲述了李翰祥与胡金铨这老哥俩,两位老北京的游子,在异地他乡均创出一番电影大业。但同根、同业不同命,虽然都是声动中港台的顶级大导演,但所走的路线不同,所以生活境遇上也有着很大的落差,胡金铨凄凉的晚景一直都是我等为之慨叹的话题,而今魏君子一写到字面上来,我就又不得不深更半夜里多倒几口酸水出来。事实上,在电影创作与自我个性的坚持上,这两位宗师真可谓是我等后辈的镜子,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方能真正地笑傲江湖。回想起来我真觉得徐克在拍摄武侠片时的很多经典的话语,都是给胡金铨说的。他的一生,只衰在执着。
不知不觉,邵逸夫已经百岁高龄,他的健康对于沉沦的香港电影来说,已经算是最大的宽慰。我坚信不太可能再有人能复制出如邵氏影业那样雄霸的电影王朝了,那是整个华语电影领域这一百多年来最当翘楚的奇迹,细想想着三十年来两岸三地的电影工业的发展,谁不是在参照着邵翁的模式走着一条如攀登珠峰般的老路?魏君子对邵氏电影的感情,是深重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在新书中,特别以厚重的篇幅讲述邵氏电影的得与失,绝不是在垒鲜花、立功德,而是希望真实的历史能够带给当下电影人更多启示,多学其精髓而少走弯路。
影坛兄弟们的分分合合,电影机构的由兴至衰,在书中都有谈到。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徐克与吴宇森的旧事,还有杜琪峰创建银河映像的前后始末。这些讯息,平时里大家谈得够多了,但却无一不被个人感情色彩所左右而分出了立场。所以,很多事都不太客观了,以讹传讹的成分大了起来,而偏执的观念也多了起来。然而,魏君子的平和心态,决定了这些往事的真实性与普及性,很多事在我深夜重翻这本书后,也被重新影响了一下,认知层面改观了很多。
也许,这就是年龄的原因,在逐渐平和下来的琐碎生活中,我们都不再轻易偏激,为人平添了几分世故,也不如再如少年时代那般江湖……
整本书翻阅完时,天光已亮,难得的是浑身没有半点困乏之意,反而是在窗口的半盅茶前发起呆来,让自己的心绪在眼前浮现起的一个个记忆片段中随机停住。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开足了马力的时光机一样,让人又重回了那些有香港电影陪伴的“最好的年代”,很多人很多事,就如同电影胶片一样在眼前匆匆划过,仅仅留下瞬间的光影,让人留恋,令人唏嘘,引人感慨,教人哀愁……
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如老魏一样,以这种最繁琐但也是最美妙的方式,用文字留住那些时光,做一回实实在在的“岁月神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