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中国电影清算:海外引进大片的威胁不减

(2007-02-10 09:17:10)
分类: 白话电影
 
     纵观2006年全年的票房榜,会发现国产大片以显著优势占据前列的绝对优势。而排在前十名的影片,也都是各占其五,形成了表象上均衡。这时候,一种声音出现,觉得我们的国产大片在总量上压过了海外大片的风头,并成功抵御住了外埠电影的集团攻势,算是宣了德、立了功!然而,现实果真如人们所见得这等乐观吗?国产大片当真就成了海外大片的天敌,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形成了霸主地位吗?其实不然,不熟悉规则与内情的人,都被这些人为缔造出来的假象障了眼,国产大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干脆有力,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集体曝露出了虚弱的症候。

     入世几年了,咱国货仍旧得享受特殊得不能再特殊的保护政策,缘何大片都争抢着上岁末的贺岁档期,原因不止是假期所带来的黄金体验,更有赖于盘踞在了国产电影保护月。无论是哪部国产大片上市,都要先翻看引进大片的上映周期,然后再走通关系把自身的发行周期与其错开,不与其正面对峙。这种现象很普遍,普遍得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发行的一个土规矩。所谓的某某大片PK掉了某某海外大片的现象从未出现过,这其中的原因就只能拿一句官腔来概括——保护!

     在2006年夏季五六月份,由于赶上了世界杯月,很多国产影片都选择了退避三舍,生怕市场冷清破坏掉自己整盘的生意经。这期间,海外大片却是个例外,海外引进的诸多大片都顶着响雷硬撑起了夏季电影市场,虽说也有引进方找到电影局与院线做出调整周期的请求,但它们没有国产大片的那等帝王级待遇,只能在闭门羹后强点雄兵硬屯霸上。条件特殊,无人兼顾,《超人归来》便折在此。但即便是这样《谍中谍3》还是拿到8120万元的票房,而《达芬奇密码》则也拿到1亿以上的佳绩,试想想这些电影当真是受到如国产大片那般的呵护照顾,并且不在世界杯月扎堆PK,这些显赫的商业数字是否还有上扬的可能呢?

     事实上,《达芬奇密码》最终的票房应该还有上涨的可能,但它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左右而提前下画的。由于牵扯到宗教问题,影片的主题以及情节遭到了教徒们的连番攻击,影片在登陆中国之初没有做任何大规模的宣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冷处理。映后,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爆发了一些宗教骚乱,很多被激怒的教徒冲进电影院里焚烧,并当街抗议。这样的情形,逼迫有关部门采取非常措施,将正处于火爆期间的影片调整下来,甚至打入了数字厅,有的则提前撤片。这样残酷的客观现实是我们的国产大片们都未曾经历也经历不起的。

     无论是《夜宴》、《墨攻》还是其他国产电影,都没有遭遇任何海外大片的侵袭,更有甚者,一大批国产大中小成本的电影宁可挤兑在下半年里挤进岁末里相互拆台,也不愿意赶上当口与海外大片遭遇硬撞。回头再说说06年的票房巨无霸《满城尽带黄金甲》,难道它也有足够的勇气敢直接面对海外大片的到来吗?现实是,不仅是怕,还怕得很。人们都在猜测《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何在已经定出档期后连连变卦,生生将原本在十二月末的映期提前到了十二月月中。有声音说是给《伤城》点颜色看看,让那些口口声声不惧大片的电影人们长长记性。但事实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在避让马上就将登陆中国市场的《007之皇家赌场》,宁可跟国产大片、港台大片互相死磕,也不与海外大片打上照面。

     前话表完,再说所谓的保护话题。为了保护国产大片,原本能在一月初就与国内影迷们见面的《007之皇家赌场》硬被挪到了2月份,也就是说已经做完一切映前工作的电影要被生生压在仓库里一个多月,你说这样的事情正常吗?这样的事情又有可能出现在国产大片的身上吗?答案是冰冷的,我们的保护政策只是为了照顾我们的年终创收数字,而并不兼顾谁赔谁赚,大片们风风光光地独揽独据,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而且还要被冠以拯救中国电影市场、抵抗海外大片入侵的荣耀,这真是个荒谬的冷笑话。

     海外大片的到来,真正受害的只有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以及一些小制作的港台电影。在海外大片争锋的夏季,《疯狂的石头》与《东京审判》都拿到了两千万以上的票房,很多人就以此沾沾自喜,但反转思维想一想,假若这些有竞争力的中小成本电影不受大片之害,也享受到所谓的保护级待遇,这个两千多万是否能变成四千多万,而四千多万又是否能再往上翻上一翻呢?一个动不动就投出上亿几亿的大片,若拿到上亿的票房是不足为喜的,只有中小成本在市场上创造奇迹的范例才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动容。切不能让《石头》这样的有创造力的商业电影早早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以为拿到了比投资成本高上一点点的票房就心满意足,要让它们在大江大河里冲冲浪,把它们放进更广阔的空间里任由它们徜徉。

     国产电影保护,保护的是大片,但为什么偏偏忽略我们的中小成本电影。难道,只有大片才算是国产电影,而中小成本的电影作品只配给后娘养?大片们不能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拿回投资成本,最终的路数只能是继续在海外吆喝买卖,赚点辛苦活命钱,国内票房这被保护起来的上亿票房当真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甚至都懒得去理会,你说,这样的现实又何苦你劳师动众地去保护来保护去的呢。

     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还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翻身之说,更不用去早早谈超越,把功德碑早早树给大片团队。对于海外大片而言,中国的大片再大,也都还是些尚未断奶的孩子,所谓的竞争力、统治力都是人为缔造的政绩数字,跟真实的市场环境俨然已脱钩、离弦,沦为一个被高高供奉起来的泥胎偶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