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拳头,为男性尊严的低线而哭泣

(2005-12-25 04:55:18)
分类: 白话电影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中写下的一段话,很多人都对这番带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双重立场的话语有着不同的悲观理解,仿佛自己就是从那个“最好的年代”走过来智者,仿佛自己就是就是从那“最坏的年代”里被遗弃掉的孤儿。

  感觉中,现代中国人对现实主义生活的悲观,更多还都是知识分子阶层在理想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失望,而并没有多少观念是真正经历现实生活挫折后才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因为,我们还没切实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时代崩溃,我们还都依偎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做着“温饱”的梦,缺乏被市场经济环境淘汰掉,而走上穷途末路的底层生存体验。

  亚运会拳击银牌得主,为了养家糊口、偿还债务,而不得不走上街头为人家充当排遣压力、宣泄抑郁的肉靶。这样的事情我们可曾见识过?是不是也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国字号的运动员都是时代的娇子、是社会的宠儿,即便是走下领奖台后也是体工制度下的“劳保”户,可以在政策保障下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还可以选择钻进商圈经营自己的形象品牌。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眼里的生活,是市场经济“食物链”之外的公众视觉,而诸如泰植等游弋在“食物链”之内的没落英雄们则没有那么好运,他仍旧得靠自己的双手在这个即将崩溃掉的物质社会存活,不得不放弃自身的荣耀与尊严,拖着逐渐发福的身躯去跟年轻人动拳头。因为,他想证明,一个事业失败的男人在被物质生活无情淘汰后,不会再度沦为精神意义上的“垃圾”。

  影片名为《哭泣的拳头》,拳头!曾被称为是男性生存与捍卫自身尊严的最后底线,然而却沾染了人性色彩而“哭泣”,通过这个无奈的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得到,导演是想传达怎样的一种悲观心态。影像里,一个戴着块银牌、手举着招牌、高喊着口号的中年男人,孤零零地站在马路中央。他就是泰植,从前的亚运会拳击比赛银牌的得主,而今的身份则是生意场上的倒霉蛋、妻子眼里的废物、在街头为别人发泄怒火的人体沙包。纪录文字与现实影像的落差,让人切实感受到了一种人生的残酷与人性的卑微。

  从有了泰植这个人物开始,我们就能深深感受得到导演柳升烷作为一个韩国新锐派导演的那种强烈的“作者观念”。他想利用这个能够呼唤起人们思想共鸣的悲情人物,传达出自己的一种对现实主义的担忧与失望,为此,他不惜添加浓重的笔墨去渲染泰植家庭、事业、社交、理想等诸多环节的挫折,仿佛就是要把他彻头彻尾地打造成一个失败者,甚至在其间缔造了一个对传统“父权”思想观的叛逆者尚焕,让他最后的一点梦想也被后辈在拳台上击溃。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是要印证他最终一败涂地的人生遭遇,更要印证他的辉煌历史最终也会被新的历史所淘汰。

  尚焕的故事是与泰植的经历同时发展的两条线路,他存在的价值似乎更多是为了证明旧有“父权”体制的崩溃,与新生代的一种对体制的叛逆。他自出现以来,就是一个对传统规则的破坏者。他打女人、抢劫老人的钱、骂自己的父亲无能,这些细节都是传统意义上韩国男人的大忌。他道德观念的缺失,与向泰植讨债的后辈有着强烈的观念呼应,在泰植被追债的后辈打倒在地鲜血淋漓地喘息的时候,后辈附下身来对他嘲笑着:“你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前辈……”

  从这两条截然相反的故事发展线路来看,从最初的细节就能看得出两人最后必定会在拳台上有一场决战。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是旧有的道德势力与现时的生存势力的一场较量,两个人似乎都对高额的奖金不敢兴趣,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尚焕要向没落的“父权”社会展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死去的父亲,虽然他已经看不到),而泰植则希望自己的“父权”地位能够得到最后的尊重(疏远的儿子,他对父亲的排斥最终被亲情扭转)。就是在这样矛盾的价值观念下,一场搏杀轰轰烈烈地上演,最终二人都尽了全力,分出了胜败,尚焕以冠军的身份证明了自己并不是苟活在这个社会边缘的废物,而泰植虽然继续着失败之路,却赢得了儿子的理解与关切。

  有的人会以为电影传达最主要的讯息是励志。励志!这个词汇我们都不陌生,早在孩童时期,我们就曾一度在这样的字眼里做着理想主义者的梦,竞相以时势英雄们为榜样,为将来的人生构建一个美好的祈望。但真正经历了成长的伤痛与现实生活的挫折之后,这样的梦还会继续吗?也许,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旧会信誓旦旦地拍胸脯,但熬到中年,身处事业、家庭、体力、理想、责任五重危机下的家庭男人还会不会做这样的梦?我想,可能性甚微。

  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沉默了下来,将发言权交给了八十年代生人。这种对现实的缄默与忍受,是面对了一种直面而来的生存压力后而不得不选取的态度,因为,理想在一个特定的年份里,失败了,沦为无休止的怀旧与哀叹。看这样的电影,事实上心中所衍生的感触,只是在肉体的搏击中感受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创痛。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未来联想成为如泰植一般的人体肉靶,只供世人、家人与顶头上司们做轮番发泄,对未来的理解更多只是好好活着而已,而欲望似乎早已在到来或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旋涡中坍塌。以各种对男性责任与尊严底线的不同理解来纵看,《哭泣的拳头》无疑是一个没有“乌托邦”色彩的成人电影。它对暴力没有美化,对人性没有讴歌,对人生没有祈望,而只是做了一个短暂的叹息而已。

  泰植与尚焕为了在一场拳赛里享受几分钟的尊严待遇,而前后都想到了死亡。泰植是因为承认了人生的失败,而自己又面临疾病的侵蚀的前提下想到的死。而尚焕是在对父权行使挑战的过程中遭受挫折(父亲死亡),而自己又必须得承担道德谴责的压力前提下想到的死。而泰植临赴战场之前对自己儿子的训导则更加具有代表性:“不要借给任何人钱,把钱都存起来,哪怕是你的亲人和朋友张口也不要去管。不要轻易信任任何人的话,哪怕是你最信赖的人……”说道这里,他自己也觉得矛盾,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会不会连自己的这番话都不听。他是在以遗言的形式,否定了自己从前所有的作为,等于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事实上在表述完这番话之后,我们就隐约觉得影片不再会为他经营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导演柳升烷在一个看似暴力游戏的过程中,如此意外地表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悲观。使得整个影片的基调就如同他所选择的影像一样,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冷冰冰。结局,两个拳击手都投进了亲人的怀抱里痛哭,看起来多么像暴雨过后的彩虹一般,让抑郁的故事终于得见了一丝光亮。但是,我们要分析他们下一步的遭遇,泰植挑战失败,没有赢得大笔的奖金,那他为参赛而新欠下的高利贷岂不是和从前的老帐一起堆成了山,而那个为了他抵押了自己一条命的助手又怎么办?似乎一切麻烦还只是个开始而已。儿子的哭泣,让他获得了唯一他想要的尊重,他自觉得暂时得到了满足,但现实的生活却仍要继续面对、继续忍受。尚焕取得了胜利,却无法展现给死去的父亲,他最终的抱头痛哭只是为了自己心理上的遗憾。他的目的达到了,以后就再没有拼命下去的意义,因为他心底唯一的动力只有“父亲”,他想证明的他已经做到,但谁又能真正理解他的作为呢?

  两个人在一场狭路相逢般搏杀中,都成了两分钟的胜利者,却又都做了一个一生的失败者。尊严,没法支撑人活在现实主义的牢笼里,就如同那个曾带来一时风光的银牌,只能沦为日后街头招揽视线、博取同情的虚幌子。


  影片维持了这些年来韩国电影一贯精精细细的风格,但同时又注入了韩国电影一贯缺少的“作者观念”。创作者以冰冷的影像传达着一种迎面而来的冷酷,更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去表现了人生、社会、传统道德的三重矛盾与交叉点。柳升烷一开始就把故事切成了相互平行而又不相牵扯的两条线,只在影片最后的十分钟里才让两条线重合,让两个人生、际遇、价值观不相等的一老一少在拳击场上一分高下。这时候,你会发觉故事的整体框架自始至终都被牢牢地控制一个稳定的节奏里,看不到一丝的紊乱。

  这部影片的剪辑技术是相当纯熟的,两重故事在同时进行下来的时候,没有被盲目地打乱次序与节奏,让人看起来没有半点的突兀与不舒服。而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显然是摄影师的高明。影片诸多拳击场面几乎都是以肩扛、拉机的形式在狭窄的拳台上完成,而且多数都是以运动长镜头一气呵成,甚至还多次在拳击台上以长镜头的形式完成整个回合的拍摄,中间剪辑的痕迹少见,这种超常规的摄影作风带有着强烈的实践色彩,技艺简直已经能用炉火纯青来形容。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以长镜头表现搏击的场面会具有难度。是因为人在技击状态下很难捉住最佳的摄影区域,尤其是以运动的状态下,去捕捉中距离与近距离的身体接触,则更难以掌握机器成像的深度、广度与尺度。尤其是仅仅局限于拳击台这十几平方米的狭小地带,摄影机在肩扛的状态下闪展腾挪都不能偏离人物冲突的重心,这一点,美国、香港、内地、泰国动作片都一贯选择剪接来拼凑技击影像,就是为了逃避这方面的失控与露怯。那么选择长镜头去完成整个回合的拳击场面,是不是也要选择两个职业拳击手做为对象才更合适一些?毕竟演员们那半斤八两的身手在两分钟的长镜头下难以保证质量,甚至还有“掉链子”的可能,但是,《哭泣的拳头》对观众的怀疑说了声“NO”,韩国影帝崔岷植与导演的亲弟弟柳承范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拳击训练,而只是在幕后排练中狠狠地下了一番苦功,甚至是按照严谨的图纸来确定行动的走位。最终,几短均匀的长镜头下,他们在摄影师那高超的区位选择中展现了自己最精彩的角度,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别有韵味的技击体验。

  
  我谨以这么浅薄的话语,向有着事业挫折、家庭危机、尊严沦落、理想缺失等不同遭遇的男性,做出如上的推荐,希望人们不仅仅只去感受一种或许会面临的现实主义生活观点的冲撞,更能够在影片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同样,我更期待女性们都来真正认识这部带有浓厚男性色彩的电影,去以思想的钥匙打开一个你未曾见识过的悲观世界,体验,并理解男性的苦、男人的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