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解决问题第一步——共情三要素

(2013-10-14 08:17:40)
标签:

共情

表达

共鸣

感受

同情

分类: 教育原则方法类

  当孩子因为达不到目标而气馁、发脾气、哭泣的时候,当孩子因为没玩够哇哇大哭的时候,当孩子因为抢不过比人的玩具的时候,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当孩子胆小的时候,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当孩子逆反的时候,当孩子浮躁的时候。总之,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首要做的事情是是共情!
  共情是体验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你能体会到孩子多少,关系着你与孩子共情的程度。
  如何去理解孩子,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站在家长自己的角度上,去体会孩子。
  比如:一个因为喜欢别人玩具但对方不给而哭泣的孩子,妈妈如果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可能说:“这有什么啊,有什么好哭的,玩具咱家有的是,不稀罕,咱回家玩去。”孩子会想,那个玩具确实很好,家里没有那样的嘛,就是想玩一玩嘛,就是很稀罕嘛。
<1>妈妈这样说是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在这件事情上和孩子没有建立亲密关系,下一步的说教就不会起作用。
<2>孩子感到失望,怎么妈妈不明白自己,将会减少或者停止自我表达,也就减少或失去了继续和妈妈沟通的信心。
<3>妈妈这样说,让孩子感觉受到伤害,因为缺乏共情,妈妈对孩子不理解,或理解的不到位,或轻视了孩子所面对的问题,而表现出了冷淡,反感,不耐烦等情绪。
<4>影响了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妈妈的说法不能帮住孩子自己探索感受自己的内心体验,降低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由于缺乏共情,家长不能真正体会孩子的内心,因而做出的反应可能偏离孩子的问题或缺乏针对性。

 

比如:一个因为不能考第一而愤怒的孩子。
如果家长回答:“考不了第一在所难免”。这样的表达让孩子感到家长忽视自己的问题,没有理解自己。
如果家长回答:“考不了第一也没有办法啊”。这样的表达让孩子感到家长无法理解自己,可能动摇孩子继续向家长倾诉。
如果家长回答:“哪能回回考第一,哪有那么好的事,不可能的”。这样的表达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内心冲突,会让孩子感到家长根本不理解自己,甚至怀疑家长是否愿意帮助自己。
如果家长回答:“考不了第一,就不活了?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升起,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的表达看似鼓励孩子,但没能理解孩子的苦恼所在,这种鼓励是苍白无力的。
如果家长回答:“谁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苦恼,这是难免的”这样的表达是空洞的判断,完全否认了孩子的情绪。
如果家长回答:“考不了第一,要么你为此烦恼,要么奋起直追,选一个吧”。这样的表达虽一定程度上理解孩子的内心体验,但不深刻。
如果家长回答:“你没有考第一感到很难过,很气愤,恨自己的粗心,恨自己的失误,你的感受是是失望,不平衡,是吗?你想说你也有实力和能力考第一的是吗?你的意思是你永远要考第一是吗?妈妈能理解你现在的感觉……”


共情要领:
1、共情要从内容、感受、程度三方面来表达。
    共情公式=说出事件内容+这件事带给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程度。
  其中关键是说出事件带给孩子的感受,替孩子说出他说不出的感觉。

2、共情是共鸣不是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再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孩子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默认”,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
  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没有机会澄清,他也并没有心灵神会自己为什么发脾气,发脾气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不愉快,结果囫囵吞枣地被迫接受家长的说教。共情要让孩子产生心动和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家长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3、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同意对方的立场。有时候家长为了暂时平息孩子的情绪,甚至讨好孩子,可能会把共情操作为同情。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家长对孩子说:“我理解你,他来抢玩具真不像话。”“他怎么能欺负你呢?算了,不跟他玩了,妈妈陪你玩”这样的安慰和打抱不平式回答都不利于孩子提高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4、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比如:目光传递、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等。都能表达家长对孩子的共情。有时比言语更有效。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5、检验是否与孩子产生共情。
  家长往往会自以为已经深刻理解了孩子,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家长可以采用尝试、探索的语气进行询问,以判别是否与孩子达到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