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孩子打架如何与各方沟通
(2013-10-12 06:00:00)
标签:
攻击打架沟通欺负育儿 |
分类: 教育原则方法类 |
孩子之间免不了争斗,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们如何应对呢?
场景一: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被打的孩子家长指着打人的孩子家长“你看看你孩子再敢动我孩子一指头,我要你好看”两个家长争执不休。
场景二: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他打你,你不会打回来啊”
场景三:不能主动挑衅,但别人欺负到你头上,你要狠狠还击。
场景四: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就不长记性,上次他欺负你,你忘了?还跟他玩,下次他再欺负你我可不管你!”
场景五:菲菲穿了一件新毛衣,给婷婷看,菲菲说:“看我的新毛衣”婷婷没搭理她,菲菲接着说:“妈妈说毛衣起电”,婷婷说“什么?你要电我?”菲菲说“不是”,婷婷推了菲菲一下,两人打了起来,又告到老师那里,婷婷说菲菲要电她,菲菲说婷婷打人,两人争执不休,老师也弄不明白。
对于打人的孩子来说:
1、了解孩子攻击的原因
原因一:认知误解。
像场景四之间的冲突是由于误解产生的。当评估对方有伤害攻击自己的意图时,个人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主动攻击对方,而且平时习惯于攻击小朋友的孩子更容易做出对方有攻击自己意图的判断,不少小朋友无辜受欺负,大多是这个原因。
原因二:家教粗暴或溺爱。
家教方式影响孩子攻击性强弱。若家长习惯使用批评、惩罚等粗暴方式管教孩子,家长常常表现出攻击性。孩子耳濡目染也会习惯这样来处理问题。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粗暴对待,孩子的压抑情绪也容易转嫁到比人身上,会出现找别人出气的攻击行为,也就是昨天说的“踢猫效应”。
若家长采用场景三的方式,鼓励孩子出击,得到纵容的孩子自然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原因三:不良环境刺激。
孩子的模仿力极强,明辨是非能力差,容易学习周围的人或电视里的攻击行为。暴力动画片,武打片,格斗游戏都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孩子的攻击得到了好处,占了便宜,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加重。若家长和同伴再加煽动,攻击行为就会更进一步。
2、正确引导孩子
方案一:引导孩子理解他人
帮孩子从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人。比如:对方让你不舒服了,可能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很难客观判断对方是否真的要侵犯自己。理解才能宽容。
方案二:不同孩子区别对待
孩子产生攻击情绪,与孩子曾获得的不良经验有关。比如孩子有过被抢玩具的不快体验,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为保护自己的玩具而与别人发生冲突。孩子还会为争抢游戏角色而发生冲突,一般孩子都喜欢争当医生,爸爸,妈妈等角色,因为这些角色有主动权,可以指使别人,而病人孩子等角色只能任人摆布。
孩子的冲突大致有这么几类:报复还击,保护物品,无故挑衅,游戏纷争,他人违规,争强物品,占位子争空间,帮助朋友,受人指使。
对于报复还击,保护物品而攻击别人的孩子,可采取接纳,共情,认知等方法引导孩子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对于无故挑衅的孩子,可尝试隔离法,批评、惩罚、区别强化法、运动法。
对于游戏纷争,他人违规,争强物品,占位子争空间而攻击别人的孩子,学些轮流,分享,合作的交往方式。
对于帮助朋友,受人指使而攻击别人的孩子,要提高明辨是非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方案三: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孩子性情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经常目睹家长争吵不和的孩子,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显著低于和睦家庭的孩子。孩子长久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积累了太多不良情绪需要发泄。孩子要到哪里去发泄?只能找比自己弱的人或东西去发泄。又回到了“踢猫效应”。
家长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情。比如遇到堵车就发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就骂人或攻击他人砸物品等等。
有的家长孩子小打小闹的时候不管,直到孩子出了大的攻击行为带来了麻烦,难以管教的时候才教训孩子,这等于变相暗示孩子可以这样做。
方案四:不过度干预孩子冲突
中等程度一下的冲突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锻炼人际交往的机会。总干预反而包办了孩子自己思考如何与别人友好共处的能力。冲突使得孩子感受到原来别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为了达成共识,需要协商,协商的技巧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去摸索,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不像在家大人总让着孩子,适度的冲突有宜于孩子走出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有时孩子只是需要发泄一下,并非需要家长真的干预,只要孩子是安全的即可静观其变。
方案五:少看暴力武打片
这一类的影片包括动画片,甚至像猫和老鼠这样的经典动画片,故事内容多反映人物倔强的性格,用武力暴力解决冲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孩子越看,内心就越暴躁,越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试一试。家长一定要帮孩子过滤掉这一类的影片。若孩子模仿不要以为孩子只是玩玩,在玩中,会把这种行为方式固化成孩子自己的认知,会让孩子认为遇到事情就是应该这样办。对于已经看了这样的节目的孩子,家长要帮孩子理清思路,解释内容,增强是非观念,家长自身的对这一类影片的消极评价会有助于孩子减少攻击行为。例如:你看动不动就发脾气,打架,只会两败俱伤,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和平途径。
对被打的孩子来说:
1、安抚受欺负的孩子
受欺负的孩子内心感受:委屈,害怕,沮丧,自卑,退缩。需要家长的安慰,像场景二的做法不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还会让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会觉得自己更无能,更窝囊。
2、与老师妥善沟通
有的孩子专挑软柿子捏,有的孩子欺负人不分对象。相信老师能妥善安排好。一般老师会把两个孩子分开座位分开活动,对不挑对象的孩子安排在离老师较近的位置。
不合适宜的做法是要求老师批评惩罚欺负人的孩子,甚至要求老师把欺负人的孩子分到别的班级。这是不现实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同程度的问题,今天没有遇到欺负你的,明天也许会遇到,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还得教会孩子自己学会应对困难。
3、与欺负孩子的家长妥善沟通
若您兴师问罪,去理论,去算账,往往不会如意。因为这种做法反而减轻了对方的内疚感,他们会觉得你的脾气已经发泄了,难听的也说了,自己已经得到该承受的指责与惩罚了。兴师问罪也是一种包办代替,包办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养成了有问题靠家长,自己被动等待。
4、与欺负人的孩子妥善沟通
对于小孩子欺负人主要交往技巧不成熟,行为习惯不良等原因,而不是主观上要伤害人或道德品质有问题。本着理解和宽容的心正面引导孩子。比如:阿姨知道你不是真的想故意打她,你只是想和她一起玩,对吗?
在孩子之间树敌是不可取的,孩子之间的得失对孩子来说并不在意,不需去做孩子的法官,孩子对占了便宜不一定觉得风光,对吃了亏也不觉得丢人,孩子们常常昨天大打出手,今天又握手言和。像场景四的情况,妈妈多支持孩子,学会拥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打不相识的胸怀和度量。
5、教给孩子反欺负技巧
模拟训练法:在家故意侵犯孩子,看孩子会不会躲闪回避,锻炼他对外来危险的遇见能力以及迅速规避的能力。
学会呼救:教孩子几句简短的句子,并让他大声地,快速地说出来“你干什么?!”“老师快来!”给对方以威慑,为自己呼救。
指导细节:面对眼泪汪汪的孩子,家长要冷静,不要急着表态,让孩子慢慢倾诉,再根据孩子交往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指导。
适度防卫:孩子也有自卫的时候,但要教育孩子要见好就收,不能防卫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