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2013-05-19 10:29:37)
标签: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书卷胡杨成才 |
分类: 山乡岁月 |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2年前高考,在七月流火的熏烤下,惊恐万分中写下“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的作文,命运从此变轨。岁月的煎熬,为这颠覆了的命题注入了浓浓的生活情愫,浸淫着32年的风雨人生路,树木不易,树人更难。
祖辈留下的百年枫树,依然盎然生长在老屋房前,自由的舒展着枝枝蔓蔓,阴翳蔽日,泽被后人。童年七月天,古树下纳凉嬉戏。秋落的枫球,成为灶房生火的柴料。过往的时光,被蚀刻在枫树的年轮中,任由后人去透视。百年树木,薪火相传。可百年树人,须得“众里寻他千百度”,人的生命越百年者凤毛麟角。若如此,我若生命终极,也无从树人,奈何时光有限,速成十年可否?!
行走在初夏的戈壁,大风吹起石砾击碎车窗玻璃,可红柳坚强的蛰伏在大地,守候着那片土地;无边的沙漠,狂风卷起黄沙,瞬间漫过脚面,强吻我的脸颊,只有胡杨倔强的伫立风中,为行人指路明向。生命的绿色不足以展示胡杨的品格,尽管胡杨周遭没有一滴甘露。只有深秋的胡杨,才会在摄影师的镜头中显示其无比壮美。活了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我赞美冬日胡杨,尽管风残沙虐剥去胡杨的外衣,在沙漠中形单影只,或横卧荒芜野草间,但胡杨无泪,如森林中的汉子,坚毅刚强,精神抖擞,将生命深深植根于荒漠戈壁之中,驻守在它深爱着那片寂寥的大漠边关,与命运抗争,成为沙漠中生命的脊梁。从丝绸之路吹来的悠悠古风,传来金戈铁马的呼啸,每一段岁月的印记都被标刻在胡杨上。
深爱胡杨,不是抱残守缺,因为它有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我爱着胡杨,原本生命的绿色源于土地。走进皖江文博园、映山红文化产业园,阳光穿过窗户投射进来,抚摸着风烛残年留下的朽木烂根中,我在寻找与历史的对话,也许是战争在它们身上撕开了巨大的裂口,也许是灾难让他们至死拥抱在一起,只有工匠在这些貌似柴房里穿梭不息,一会儿叉车将它们搬出,一会儿吊车将它们装上工作台,或远或近注视着,工匠们的灵感都被云集到窥视般的眼神中,在他们的手下化腐朽为神奇,以至清明上河图、红楼梦大观园都跃然于朽木之上,栩栩如生。而这正是朱灵寿、储德翰们的看看家本领,从此起家,如临山巅。很小的时候,我们视此为做饭的薪火,几天时间刨土,挖出一个树兜,还得邀上几个劳力运回家来,斧头劈了就钝,钝了又磨,磨了又劈。有谁知,这百年树木还尚存着如此巨大的艺术价值。
亲手栽过的树木,留在故土的,站在路边为我回乡迎来送往。远在他乡的,记录着我青春年少时的梦幻色彩。带着孩子回去,偶尔对他说,这是我植过树的林园。树大了,不是我的,孩子大了,独自纷飞。记得小的时候,奶奶告诉我,读过初小能识几个大字的,就是文化人,读完高中能会数理化的,就是秀才。“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书卷养人,成才基石,这可是两个十年的时间啊。
一群孩子来了,又走了。走了之后,又来一批孩子。我爱着这些孩子,视同自己生命中的孩子一样。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未来迷茫,不知道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如何迈出,深感距离成家立业十分遥远。社会究竟需要他们什么,他们能够为社会干些什么?人生的社会坐标系找不到一个对应点,看不到学业与就业的公共交集在何处。这不是学生的过错,而是中国式的教育悲哀,英语四级、远离实际,都将他们的人生轨迹指错了方向。儿子说,读一年书不如设计一套图纸,设计一套图纸不如干一个项目。我与这些来来往往的孩子们神侃,被儿子鄙视为开速成班。想放下脚步,又一群孩子来了。一个人的成才,不是因为你学了多少,而是在实际中能干得了多少,况乎大学四年,更不是我这神聊就能速成。人生成才的三步曲,至高中是学,反复对照公式、定理、名词、事件等不断练习,掌握基本知识,做到熟能生巧。而大学,学习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释疑解惑,不断的追问,面对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现象刨根问底。学生时代所有的付出,是为了走向社会。到了社会,要将积累的知识释放出来,运用传道授业解惑,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就在于进入社会的平台与基础,就在于有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最关键在于后天的造化。人生轨迹基本呈上升的曲线,进入社会之初,那怕只有微妙的一点小小差距,都预示着人生发展趋势的差别,一旦趋势之变成为定局,那么差距就会继续扩大。因此,每一个人成长轨迹如同一条的抛物线,在纵向的事业轴上可以看出明显的高低落差。面对触手可及、垂青而至的机遇,每一个人不可轻言放弃,畏惧抗争则是懦弱。视机遇为陌路,熟视无睹,必失之交臂,则会铸成终身大错。
无论是我走进大学课堂,还是这些学生来到我的工作队伍,至少有那么一部分知识,是他们在课堂所学不到的,尤其是我的那些奇谈怪论,经济学在的语境在我这里被生活化了、市俗化了,少了生涩,多了情趣。即使十年树人,看到他们成才的那一天,我将在世事的更替中退出这个舞台。社会成才,没有定理可循,没有时间界限,没有证书认定,比拼的是实力,是特立独行的能力。如果说,我入社会的前20年是奋斗的过程,而后一个20年则是传递着接力棒。在我的成长中,至少有三位老领导是我生命中的恩师,教会我们向上做人、勤勉做事、躬行实践,透过纷繁杂芜的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条分缕析规律性的问题,主动当好参谋助手。而今,在接力的传承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带好队伍,传递薪火。灵巧是一种风格,静悟是一种境界,风行是一种作风,包容是一种精神,善解是一种智慧,执着是一种信念,谦逊是一种态度,交际是一种能力,淡定是一种沉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一个人什么都做不到,那是不可能成才的。渴望成才的人,其自身就有主动作为的冲动,十年树人的要因,关键是人的内在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客观条件的好坏。真正能够成才的人,都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只要有北京“泥人张”式的工匠,都会出好作品,可何况朽木可雕、顽石成金。真正能够成才的人,无论是对政治还是经济都有敏感性,一个小的事件都会触发他们的灵感,善于积极应对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管控复杂局面,顺势而为、逆势而进。从眼神中捕捉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从双手中检验团队的能力,从心海中包容不同的声音。希望他们比肩而立,更期待他们超越。我走进他们中间,他们从我这里走过,不同的岗位,他们志得意满,激情洋溢,虽有舍但更有得,站在他们身后,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下一个十年该做什么?知道心中的一切可以放下,这便是“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