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跑路事件高利贷温州事件民间借贷温州人华西村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 |
分类: 世事评论 |
跑路事件显示:温州公务员太有“财”了?
汪传华(感谢筱蓉思柔的举荐)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温州市永嘉人施晓洁以高利率向社会筹集资金约13亿元,施晓洁与丈夫刘晓颂于9月21日携带这些资金举家潜逃,数日后被警方抓获。目前,这13亿资金下落不明。据悉,这13亿元资金,80%来自于来自于温州公务员,对于党政机关来说,这无异一石击水、石破惊天。可以看出,温州不仅仅是企业有钱,温州的公务员也太有“财”了、太有“才”了。
中华工商时报8日报导,目前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比预想的要严重。今年以来,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超过1/4。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许多企业老板“跑路”,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等知名企业。可以想见,施晓洁的民间借贷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显山露水,可能借贷的资金更大、事件更为复杂。
跑路事件的原因,表面上是需求不足、成本上升。而其所揭示的需求不足是因为其盲目扩张,而扩张的主观愿望不排除意欲控制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进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投机,从而增加了投资风险与成本。温州人的心思和胃口不可谓不大,总想一口吃下一个大胖子,演绎着“蛇吞象”的经济现象,对市场经济初期中那股疯狂发家的时代抱以幻想,于是不少人投资、投机房地产业,而因地产业调控,炒作之下的市场投机性的需求明显萎缩(但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不足),使许多疯狂投资一时无法收回而被套牢。
温州跑路事件中的企业倒闭现象,应该属于市场倒逼机制所为。对于中央三令五申禁止过度投机的投资行为,无法撼动温州人心中的那种对金山欲望的理念。因此,温州不论处于什么环境、什么岗位上的人,对金钱的膜拜也大大超越于其他地区,地下钱庄遍地开花,民间借贷曾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动力大机器,有人测算,温州地下钱庄的借贷资金高达440多亿元人民币。仅眼镜大王信泰集团老板胡福林欠款高达20多亿,其中民间高利贷12亿,月息就高达2000多万。眼下跑路有可能跑出“多米诺骨牌效应”,这440多亿元民间资本就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作为公务员,参与民间资本借贷,尤其是放高利贷,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是否有依据?姑且尚不论,而仅从一个企业的13亿借贷资本,就有80%来自公务员,那么440多个亿的民间资本,究竟有多少来自公务员,又有多少是“高利贷”?我们尚不得而知,估计一定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这些公务员将资本通过民间借贷给这些知名的企业,很有可能与企业有着某种利益链条。如果以安庆石化扩建的项目投资规模,估计这些公务员的借贷资金,足够推动这个这个项目快速上马。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内地的公务员确实太寒碜了。因此,我们另一个疑问就出现了,温州的公务员究竟有多少收入渠道?
8日,媒体报道的另一个消息,有可能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温州公务员队伍的资本实力,江苏华西村每户集资1000万元,共30亿元,建设了高达328米的国际大酒店,与北京的最高建筑等高,用吴仁宝的话说,这叫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华西村连个集资30亿元不用费劲都能办到,我想温州公务员的队伍远比华西村人口多、家庭多,基本可以推测温州公务员的家产实力。这就让人怀疑,温州的民间借贷,不是因为银行不给予贷,而是温州的有钱人想“以钱生钱”,不想让银行赚他们的钱。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温州将跑路现象归结为银行支持不够,就不能成立。温州人将银行的利息成本描述为15%~20%,而企业的盈利水平只有10%,故企业亏损成为定局。温州人有钱、家当殷实,如果温州的企业贷款困难,那么其他地区的企业就没法活了。如果有钱人都只能被迫民间借贷,那没钱的人不更是死路一条。这从另一个层面反证,温州经济发展并非是非借贷不可,如果是在经济爬坡时期,不盲目扩张就不会背负沉重的借贷压力,那余下的理由就只有一条,那就是温州人一心想谋求更大的利益,在风险投资房地产业与产业发展两条线疯狂投资,在房地产和产业发展上,形成控制甚至垄断的格局,以至在盲目铺张后,而一发不可收。至此,其根本的核心,就剩下两个字——“贪婪”。
正是温州的公务员看到了温州人无所不能,故宁可将积蓄通过民间借贷给企业,也少将积蓄存储在银行。很明显的,温州人不愿做银行“打工仔”,更不愿为银行支付利息,宁可将这些利息支付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帮助温州人自己发家致富,而公务员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押宝于民间借贷。如果是将利息支付给银行,银行还得将其中一部分作为税费上交给国家,这可能又是温州人又不愿意干的事,于是温州人为国家储蓄的意识自然就没有民间借贷和投资的意识强。而作为银行,百姓不来存款,就连公务员都或明或暗的参与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在一个心照不宣的环境下,银行没有高招吸储,那银行就失去了流动的“血液”,银行自然对企业的信贷积极性不高。当我们再回过头看金融市场,我们就不能将温州的跑路归罪于银行贷款不足与贷款利率高的问题,症结所在,就是想将利息还是作为温州人收入的一部分,而不愿交给国家。
当我们回归到现实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很有可能民间借贷的利息收入是温州公务员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真是这样,我想不管怎样调查,也很难知晓跑路的真正原因,因为这中间牵涉到公务员的既得利益,如果是不合法、不合规的,想搞出个水落石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温州的公务员也确实太有“才”了,不仅仅是有“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