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使我们这个社会前所未有的开放、透明。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任何事情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传遍全世界。于是,过去关在法庭里封闭式进行的诉讼变得越来越开放。即便在美国这样开放、透明的社会都没有的法庭电视直播和微博直播,在中国也司空见惯了。诉讼透明化首先对案件的质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犯罪要件是否齐全,定罪量刑是否准确,不仅要经受律师的质询,更要经受全社会舆论的讨论。如果我们的案件质量出现问题,哪怕是一点点程序的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有人会说,这是吹毛求疵。其实吹毛求疵就是舆论的本质。我们每年起诉、判决几万件刑事案件,99.99%都是准确的,但只要有一件是冤案,那就前功尽弃。因为那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冤案。所以,不能因为舆论的苛求而放松对我们自己的要求,而应该努力追求每一个案件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罪量刑准确。只有案件准确无误,才能在法庭和舆论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年看过不少公诉人培训和比赛,总觉得过于注重法律知识的较量,而忽略了知识渊博的养成。我们不少年轻的公诉人法条倒背如流,但是知识面很窄,除了法律,很少了解其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殊不知刑事案件往往是各种社会、经济、亲情关系的反映,牵涉到很多我们所不熟知的知识。我们唯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清醒地判断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此罪与彼罪。比如快播案,如果我们对涉及的互联网视频点播技术和现状不了如指掌,我们就不可能在法庭上胜诉。


前一篇:两个福尔摩斯
后一篇:面对“吊打”公诉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