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与朗诵

(2015-11-10 21:21:33)
标签:

杂谈

诗与朗诵前天下午,秋雨带来了清凉,在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里,2015年杭州国际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这场朗诵会分3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来自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传媒学院的中外学生用中文和留学生们的母语分别朗诵各国的经典诗歌名篇,表示了期待世界和平的共同意愿。第二个环节是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和浙江检察官朗诵团团员朗诵了20余首“北回归线”诗群诗人的最新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前天正好是浙江检察官朗诵团成立满月的日子,5位朗诵团员初次上场就获得诗人和观众的好评。第三个环节是“北回归线”诗群的5位代表诗人和读者互动对话,交流了对诗歌与朗诵、诗歌与普及、诗歌与城市等问题的看法。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朗诵会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气氛。

今天整理朗诵会的图片,心里有些想法,借着图片和朋友们交流。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中外学生朗诵诗歌名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诗歌曾经经历过一个繁盛的时期。当时我在大学读中文系,那时的诗人几乎是所有人的崇拜对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随着拜金主义的蔓延,文学与诗歌都开始被冷落。我的一位曾经很热衷于写诗的朋友的话很有代表性。当我问他还写不写诗时,他鄙夷地问“诗能当饭吃么?”在人人都忙于挣钱的时代,在人人都为生存担忧的时代,诗歌自然就无人问津,因为它于事无补。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文澜朗诵团团员倾情演绎
进入小康社会后,富裕起来的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的丰富,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文学和诗歌才逐渐有了市场。尤其是去年开始,关于诗歌和朗诵的微信公众号大量涌现,使睡前听诗成了不少文学青年的风尚。借助互联网的推广平台,诗歌重新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和消遣。诗会与朗诵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歌似乎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在对话中,诗人们讨论到两个问题,一是诗歌与朗诵的关系,二是“诗歌之都”与“诗意之城”的关系。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检察官朗诵团初试锋芒
关于前者,我以为,诗写在纸上,印在书上,仅仅只是文字形象,通过朗诵者朗诵出来,才是文字和声音结合的完整的诗歌形象。就像诗歌有无数种流派一样,朗诵也是如此。高亢激昂仅仅只是其中一种朗诵方式。高明的朗诵者自会根据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朗诵方式,或高亢,或柔情,或忧郁,或欢畅,或细语,或昂扬。不能因为某些朗诵者脱离了诗歌原意,就否定朗诵对诗歌再创作的重要性。我不否认,有些诗歌是不适合朗诵的,但是从诗歌的音律性特点看,大部分的诗歌都是适合朗诵并需要通过朗诵来完美展现诗歌意境的。朗诵对于诗歌的推广,对于诗歌意境的展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与朗诵 诗与朗诵
诗人对话与合影
前不久著名诗人洛夫来杭州,在读诗会上有人提出了打造“诗歌之都”的口号。诗人们对此一致表示不屑。我赞同他们的观点。因为诗必须谢绝功利,谢绝炒作,谢绝庸俗。诗就是诗,要按照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去创作,去发展。人为地打造所谓“文学之都”、“诗歌之都”都是荒唐的,是一种伪文化、反文化的表现。但是,我以为,“诗意之城”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杭州以自己的浪漫气质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写下数不胜数的脍炙人口诗篇。努力在建设和发展中保持杭州的浪漫气质,突出诗意栖居的价值取向,营造一个“诗意之城”,则是无可厚非的。不能因为吸引到诗人来杭州就自夸“诗歌之都”,但是却可以营造诗意栖居的氛围吸引诗人来杭州。曾经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能够再现历史的繁华,成为诗人的天堂,不也是一件大好事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