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整理朗诵会的图片,心里有些想法,借着图片和朋友们交流。



中外学生朗诵诗歌名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诗歌曾经经历过一个繁盛的时期。当时我在大学读中文系,那时的诗人几乎是所有人的崇拜对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涌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随着拜金主义的蔓延,文学与诗歌都开始被冷落。我的一位曾经很热衷于写诗的朋友的话很有代表性。当我问他还写不写诗时,他鄙夷地问“诗能当饭吃么?”在人人都忙于挣钱的时代,在人人都为生存担忧的时代,诗歌自然就无人问津,因为它于事无补。


文澜朗诵团团员倾情演绎
进入小康社会后,富裕起来的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的丰富,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文学和诗歌才逐渐有了市场。尤其是去年开始,关于诗歌和朗诵的微信公众号大量涌现,使睡前听诗成了不少文学青年的风尚。借助互联网的推广平台,诗歌重新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和消遣。诗会与朗诵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歌似乎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对话中,诗人们讨论到两个问题,一是诗歌与朗诵的关系,二是“诗歌之都”与“诗意之城”的关系。





检察官朗诵团初试锋芒
关于前者,我以为,诗写在纸上,印在书上,仅仅只是文字形象,通过朗诵者朗诵出来,才是文字和声音结合的完整的诗歌形象。就像诗歌有无数种流派一样,朗诵也是如此。高亢激昂仅仅只是其中一种朗诵方式。高明的朗诵者自会根据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朗诵方式,或高亢,或柔情,或忧郁,或欢畅,或细语,或昂扬。不能因为某些朗诵者脱离了诗歌原意,就否定朗诵对诗歌再创作的重要性。我不否认,有些诗歌是不适合朗诵的,但是从诗歌的音律性特点看,大部分的诗歌都是适合朗诵并需要通过朗诵来完美展现诗歌意境的。朗诵对于诗歌的推广,对于诗歌意境的展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人对话与合影
前不久著名诗人洛夫来杭州,在读诗会上有人提出了打造“诗歌之都”的口号。诗人们对此一致表示不屑。我赞同他们的观点。因为诗必须谢绝功利,谢绝炒作,谢绝庸俗。诗就是诗,要按照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去创作,去发展。人为地打造所谓“文学之都”、“诗歌之都”都是荒唐的,是一种伪文化、反文化的表现。但是,我以为,“诗意之城”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杭州以自己的浪漫气质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写下数不胜数的脍炙人口诗篇。努力在建设和发展中保持杭州的浪漫气质,突出诗意栖居的价值取向,营造一个“诗意之城”,则是无可厚非的。不能因为吸引到诗人来杭州就自夸“诗歌之都”,但是却可以营造诗意栖居的氛围吸引诗人来杭州。曾经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能够再现历史的繁华,成为诗人的天堂,不也是一件大好事么?前一篇:对新闻本质的艺术阐述
后一篇:歌颂我们时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