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朗诵情结始于小学二年级。那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举办了一次朗诵比赛。我的班主任毕月莹老师让我准备,并拿出了一些胶木唱片,要我一句一句地跟着学习、模仿。比赛那天,毕老师带着我进赛场,满眼都是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唯有我这个小屁孩最小。朗诵比赛前还要笔试。毕老师拿了一张卷子让我试着做,说这只是个参考。我居然还做出了几道题目。然后是上场朗诵。没想到,我这个小屁孩居然最后得了全区第一名。因为我朗诵的是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二喜的爸爸”,所以我一回到所在的定安路小学,所有的哥哥姐姐都叫我“二喜的爸爸”。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朗诵。一直到大学,都是朗诵的狂热爱好者,喜欢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走进了检察院。因为工作的关系,朗诵淡出了我的生活。但是,在工作之余,我还是离不开文学,看的书主要还是文学作品。去年,一位大学同学告诉我,浙江图书馆有个文澜朗诵团,很合适你。于是,我走进了文澜。这是一个朗诵爱好者的社团。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差异很大,从50后到90后,因为对朗诵的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在工作之余,我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和切磋朗诵艺术,领略诗歌的魅力,非常快乐欢畅。那个曾经缠绕在我心底的朗诵情结又回来了。

这一年多玩朗诵下来,我有两点体会很深。
一是诗歌离不开朗诵,朗诵才能真正体现诗歌的全部精髓。我以为,人声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种最美丽的声音主要通过歌唱和朗诵展现出来。诗歌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只是文字形象,并不完整。只有通过人声朗诵出来,诗歌才是完整的。缺少了声音的形象,诗歌只有一半。所以,朗诵是诗歌创作的一部分,更是诗歌传播的最重要渠道。最近一年多,因为各类诗歌朗诵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朗诵又火了起来,朗诵团和社会化的朗诵活动也多了起来。我所参加的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和FM89杭州之声广播电台每晚9点钟播出的“我们读诗”栏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朗诵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让浮躁的心灵在优美的朗诵中沉静、安宁、升华,不是很美妙的体验么?

所以,不要犹豫了,我们一起玩起来!让朗诵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快乐色彩!
前一篇:欢乐中秋
后一篇:美国的禁酒文化和黑社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