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京杭高铁5个小时的路程,终于让我看完了这本厚厚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一周前,它刚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但是在“10进5”的最后关头却落选了。遗憾之余,我要说,它依旧是值得我们去一读的优秀小说。

值得称赞的是徐则臣剖析他的同时代人的深刻入微,在阅读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在他的笔下,不仅作为小说主角的那些花街孩子栩栩如生,而且连专栏文章里讲述的故事也令人赞叹不已。初平阳、易长安、秦福小、杨杰、景天赐从小一起长大,同龄人舒袖后来加入了这个群体。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到非常熟悉,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细腻、感人。专栏文章里的故事也不比这些主角群像逊色,比如“凤凰男”,比如“时间简史”,比如“你不是你”,真是写绝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性格。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徐则臣文字精炼,叙述自然、流畅,完全没有现在不少小说里流行的艰涩文风,使我的阅读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唯一我觉得缺憾的是“耶路撒冷”的主题没有能够完美地与故事融合,看完小说我依旧觉得这个书名过于生硬。还有,小说最后初平阳关于“10年后”的描述,我以为是败笔。史诗之为史诗,不是因为你把“史诗”两个字挂在嘴上,而是在你的叙述里从微观到宏观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如果刻意去强调“这是70后的史诗”那么就多余了。其实,4个花街孩子聚首于易长安被捕时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让他们去想象10年后的自己,实属多余。
“我们这一代”是小说里初平阳撰稿的专栏名,也是作者徐则臣写作《耶路撒冷》的主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精神追求,独特的人生理念。看《耶路撒冷》,和我在生活中对70后的了解是吻合的,同时也使我加深了对70后的理解。文学是人学,是细致描述人的学问,尤其是细致描述现代人的学问。近年来,文坛涌现出一些深刻、生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如《带灯》、《繁花》、《耶路撒冷》等,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正视生活,深入生活,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谛,脱离和躲避现实是没有出路的。希望看到更多的展示不同的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