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读完迈克尔·桑德尔的这本名为《公正》的著作,确实受益匪浅。世界上很多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深究下去,马上就会茫然起来:究竟谁是对的?
公正,无疑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对公正的渴望更是急不可待。而法律则是保证公正的最终手段。作为司法工作者,在依据法律保护和追求公正时,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不然很有可能迷失方向,走到公正的反面。所以,我以为,读一读这本《公正》对于司法工作者很有必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正呢?“公正”公开课的第一个案例就是著名的“失控电车”案例。用牺牲个别人、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是公正的吗?牺牲公共健康发展烟草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是公正的吗?富人用金钱雇佣穷人服兵役、代孕是公正的么?绝对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是公正的么?一连串的疑问使我们对“公正”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个世界还有真正的公正么?
桑德尔认为,对“公正”存在三种观念: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他通过很多类似“失控电车”那样的生动、鲜活案例,引用亚里斯多德、康德、罗尔斯、诺齐克等哲人的观点,对这三种公正观进行了详尽阐述,指出其优势和潜在问题。最值得称道的是,桑德尔在大量的分析之后,并没有给读者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我们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比那种现成答案的专著要深刻而有力得多。
我赞成桑德尔在《公正》里说的最后一句话:“道德参与的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激励人心的理想,它也为一个公正社会提供了一种更有希望的基础。”我认为,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和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都是与公正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国家和社会引导全民走向共同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而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依法治国理政的实践恰恰就是追求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一种尝试。期待这种尝试建设一种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真正的公正社会。
前一篇:从《绝命毒师》想到的
后一篇:关于虐童案不批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