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静面对历史

(2014-02-27 14:49:45)
标签:

影评

为奴十二年

蓄奴制

娱乐

分类: 谈艺录

   《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是英国黑人导演史蒂夫·麦奎因的新作,讲述一个自由的黑人被拐卖到美国南方成为奴隶的12年悲惨生活。影片获得第7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

http://laoyue.fyfz.cn/file/album/2014/0227/d5720746-2b73-4b91-912f-e4fffbd62493.jpg

   在我的印象中,好莱坞电影大多对美国的蓄奴制抱着同情的态度,所以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中,你总是可以看到对南方蓄奴制的美化,最典型的当属《乱世佳人》和《冷山》。在那些电影里,对南方军的歌颂、赞扬和对北方军的诋毁、丑化无所不在,因之引起我对南北战争正义性的怀疑。其实这就是电影,不能拿来与历史划等号。南北战争因废奴而起,以国家统一而终。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也以此成就了他的名声。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的正义性显而易见。现在,终于有一部能够正面反映蓄奴制黑暗的影片上映了,这就是英国黑人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拍摄的《为奴十二年》。
   正如我前面说的,蓄奴制度是美国的一段黑暗历史,是美国的一个疮疤。除了少数清醒的文化人,如《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之类,美国文化人基本都是对蓄奴制度讳莫如深,避而不谈的,或者像《飘》(乱世佳人)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那样,美化蓄奴制,把南方的奴隶主们写成温情的农民。《为奴十二年》则不同,它改编自黑人所罗门·诺瑟普在1853年所著的同名传记体小说,通过一个北方的自由的黑人被拐卖到南方为奴隶的悲惨生活,直接揭示了蓄奴制度的黑暗。
   所罗门·诺瑟普本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自由的黑人,受过教育且已婚,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在两个魔术表演者的诱骗下,他来到华盛顿。在一场演出之后,他被灌醉卖给了黑奴贩子,从此开始了奴隶生涯。经历多年磨难,转手多个奴隶主,所罗门·诺瑟普才依靠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帮忙送信回家,经过一场诉讼,重获自由。美国影评界评论说:“影片大气磅礴,主角意志坚定,对照之下,郝思嘉在《乱世佳人》里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小气而不自然。”
   首先我惊叹美国人冷静面对历史的勇气。虽然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个英国黑人,但是电影上映后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获得第7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并获得第86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9项提名,说明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批判蓄奴制度的观点得到了美国人一致的认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些不光彩的过去,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不能正确面对这些不光彩的过去。比如德国人对法西斯主义就很坦然,承认过去并坚决割断,世界并未因此看低德国人。比如日本人就放不下过去,对军国主义欲说还休,恋恋不舍,被亚太国家甚至美国人瞧不起。承认历史的过错,用手术刀深深地切割开这些错误,让后人了解这些错误的原因和危害,这就功莫大焉。《为奴十二年》恰恰就做了这个工作,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示蓄奴制度的极度黑暗、残酷、无人性。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其次我惊叹导演的艺术功力。《为奴十二年》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是个英国黑人,他与好莱坞导演不同,擅长于讲述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以大见小是他的一惯风格。他虽将故事放在了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却无意于刻划那个宏大的历史段落,只将时间缩小为12年。通过这个名叫所罗门的黑人的12年,向我们展示了在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通过这个个体,我们了解了当时美国南方的蓄奴制细节。麦奎因跟好莱坞导演的根本区别,在于他对影片主人公有着偏执的专注。他根本不拍主人公以外的任何东西,完全局限于所罗门的所见所闻。而正因为这种叙事方式,麦奎因的作品更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受。我们看到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必有主人公所罗门出现,而每一个镜头都跟所罗门相关。所罗门看不到的,观众同样看不到。影片就是所罗门的亲身经历,一切都是他的所见所闻,都是他的主观感受。除此之外,影片没有一点多余的镜头。这样单线、集中的叙述方式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展现影片批判蓄奴制的主题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再次我感叹人物塑造的隐忍。影片的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是一个和一般的好莱坞电影主人公不太一样的人物。说起好莱坞电影常见的主人公,真心觉得和我们三十多年前的“高、大、全”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打不死的英雄,都有拯救人类、拯救美国的雄心壮志,都有天生的神奇技能,等等。反正不是“高、大、全”就是“高、大、上”。这次《为奴十二年》中的所罗门·诺瑟普却不一样。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面对暴力,他不敢反抗,不敢争斗,只是隐忍地活着,唯唯诺诺。正如那个失去了孩子的女奴说的,“你已经向他屈服,你享受着他的恩泽!”虽然这有点令人失望,但是却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在当时,美国南方蓄奴合法,既使你是自由人,到了南方也可能被抓为奴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个人无力反抗整个体制,真正的反抗是不存在的,黑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北逃。所罗门·诺瑟普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悟出了自己的人生道理:反抗的前提是生存,失去生命的反抗毫无意义。于是,他隐忍不发12年,终于在合适的机会面前拯救了自己。当然这不够英雄,不够伟大,但无疑比斯巴达克斯式的反抗更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更深层次的醒世作用。于是,联想到我们的中国电影,是否也应该更多一些真实感更强又具有深刻意义的角色呢?

影片共享地址:http://pan.baidu.com/s/1qWwIqFq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面对历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