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电影院里正在放映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观音山》。因为有此前也是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苹果》风波在先,所以这次媒体对《观音山》很期待,上映以后评论也比较多。为了加深对李玉的了解,我特地把3年多前上映的《苹果》找出来,又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觉得有些话需要对李玉以及中国的电影人说。
http://laoyue.fyfz.cn/Blogers/pics//2011/3/1/laoyue_138895.jpg
对照《观音山》、《苹果》以及2005年看过的李玉导演的《红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影片的灰暗倾向以及自然主义色彩。其实,总体来看,我还是比较喜欢《苹果》。《苹果》有着非常清晰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人物性格刻画,如果在细节描写上再含蓄一点而不是现在这样的自然主义,这部影片完全还是值得称道的。它深刻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在金钱面前迷失的过程。但是《观音山》不一样,尽管李玉吸取了《苹果》的教训,在人物的性关系描写上有所收敛,但是全片依旧一片灰暗,所有的表演和摄影依旧非常自然主义,缺少电影的节奏感和吸引力。尤其是《观音山》的结尾,给人的完全是消极悲观的感觉。
http://laoyue.fyfz.cn/Blogers/pics//2011/3/1/laoyue_1385110.jpg
看着这样沉闷、悲凉的电影,看着《观音山》获得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和最佳女主角奖,我不得不说几句话。
第一,电影是为观众存在的,不是为导演或者电影节存在的。电影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不同。小说、诗歌、散文可以是个人的,可以纯粹抒发个人感情,可以不顾读者感受。因为它不需要巨大的经济投资,可以脱离出版市场甚至脱离出版物存在。出版量极少的文学作品或者没有出版的手抄文学作品也照样有它的存在价值。但是电影不一样,首先它必须依赖经济投资,没有钱拍不成电影;其次必须依赖票房,没人看赚不到钱的电影没有人会投资。所以,电影不能仅仅只顾抒发编剧、导演的个人感情,而不顾观众的喜好。电影人必须研究观众喜欢看什么,然后用观众喜欢的方式给他们讲故事,向他们自然地灌输自己的思想。获奖只代表电影专业人士的评价,如果没有观众的认可,依然是空的。美国电影之所以横行全世界,主要就是他们认真研究了观众观赏电影的规律,而不是一味自我欣赏。恐怕因为受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影响,中国的电影人总是摆脱不了自我说教、自我展示,而很少考虑给观众看点什么。于是乎,每年出品的几百部电影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票房的垃圾。这几天,还看见媒体在批评《刀见笑》拍得烂极,“有脸拍烂片无胆听骂声”。关键的关键,源于电影人对电影本质属性认识的缺位。试想:谁会为了你的思考,花几十块钱到电影院里来看莫名其妙、枯燥无趣的电影?
第二,电影人应该有基本道德,鼓励人阳光、向上。在谈到《观音山》时,李玉说过:“我并没有美化暴力,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种对青春的态度,希望观众不要戴上有色眼镜来看。”
但是,电影并不是一个人的无意识行为,而是有意识的创作。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都是刻意安排的。大约20年前,在一次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一位朋友在反驳对他的电视剧的批评时这样说:“这是完全真实的,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一点没有编!”当时我反问:“现实中有的你都可以拍吗?”虽然我这句话回答得太直白,但是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自然主义地反映生活中的一切,需要有取舍,需要有尺度。作为一位电影导演,应该具有艺术家的基本道德,用自己的电影鼓励人们快乐、健康地生活,而不是消极、颓废地混日子甚至厌世。即便在美国这样的自由国度,电影导演也常常会在演员脱裤子时将镜头摇开去或者切换,少有李玉导演那样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在狭小的浴室里拍摄男女同浴和做爱的场面。《观音山》所表现的残酷的青春的主题我不反对,这也是现实,但是如果只有自然展示,而没有任何至少一点点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那你一个导演的良心过得去吗?时至今日,我对好莱坞电影的大团圆式圆满结局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部要在全国、全世界广泛上映的商业电影,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审美观点,具有什么样的评判是非方式是很重要的,给人进取的精神和向上的理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团圆的圆满结局就是顺理成章的。这一点,李玉之类的中国电影人应该好好向好莱坞电影人学习,再不要孤芳自赏,无视观众,拍点有意思又好看的电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