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博文的题目一定会有人诧异:这么深奥?写论文了?
其实,我倒真想写篇正儿八经的论文,离开大学以后就从来没有写过可以称之为论文的东西,都是这些鸡零狗碎的片段。好在这些片段都还算真实,记录了我随时随刻的一些念想。如今回过头来翻看,还不觉得枯燥乏味。
http://laoyue.fyfz.cn/Blogers/pics//2010/12/1/laoyue_17265201.jpg
今天这篇博文的题目是我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后的直觉感受。
莫言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当代作家,也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曾经同在一家报社共事,我们有过几次面谈,虽然时间不长,谈得也不深。我认为,他写得最好的作品是《檀香刑》。那是2001年,我不幸身染爆发性甲肝住院治疗,无聊中请求朋友从书摊上买几本书过来,让我打发病床时光。朋友送来的书中就有《檀香刑》。我至今印象非常深刻,一看就被《檀香刑》浓重的地方风格、奇特的叙事方式、深刻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千奇百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于是,我开始关注莫言,看了他的不少作品,如《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四十一炮》等。最近这个把月的睡前读书时间,我则看了《生死疲劳》。据说这是莫言最好的小说,所以我认真地而不是一目十行地看了。看完之后,觉得有点关于“文学的深邃和浅薄”的想法要说,于是写下这篇博文。
尽管很多评论对《生死疲劳》评价甚高,为莫言的这部作品未能获得矛盾文学奖惋惜。但是,我觉得相比较莫言的其他作品,《生死疲劳》只能说平平。《生死疲劳》以一头驴、一头牛、一头猪、一条狗和作家莫言自己的视角来叙述六道轮回反映的50年世事变迁,来述说这世事变迁反映的人生哲理。应该说,这视角实在是独特的,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刚开始我就被这独特的视角吸引,读上了就欲罢不能。但是看下去才发现,里面内涵颇为浅薄。整部小说更像是借助驴、牛、猪、狗之口来讽喻这50年风雨的一部寓言。小说开头的主要人物表有23人,其中只有蓝脸、蓝解放、蓝开放这祖孙3人有些个性,其他都是一些概念化的人物。小说所叙述的情节,所展示的社会现实也显得平淡。比之《檀香刑》里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那些对清代刑罚的细致入微的描述、那些以猫腔为代表的风土人情的展示,《生死疲劳》要逊色多了。我觉得,莫言似乎是先入为主地想写一部史诗,而不是一部小说,所以导致叙述的平板、人物的平面,成了浅显的寓言。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两部我认为很优秀的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小说。一部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一部是贾平凹的《秦腔》。这两部作品都写出了精彩绝伦的故事、生动鲜活的人物,并在这些故事和人物身上印射出时代的光芒。由此,我以为,首要要成为一部好看的小说,然后才能成为一部精彩的史诗,而不是相反。《生死疲劳》作为史诗,好像有那么点影子,但是作为小说,似乎差劲了点。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恐怕又是“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学家总是背负沉重的教化责任,总是希望通过文学告诉世人一点什么,于是文学性往往退居二线,使文学丧失了许多娱乐和认识功能。就象莫言这样能写很好的故事情节的优秀作家,到头来也未能免俗。一味地追求深邃,往往容易显得浅薄,这是很有哲学意味的结果。
最后,我还想对莫言讲两句心里话。第一句是“你恐怕想象力枯竭了”!在看完《红树林》之后,我曾经感慨:莫言不适合写作现代题材小说。因为在写到那些我们所熟悉的现代人物和现代生活时,莫言往往笔墨生涩,全无描写高密东北乡生活那么神来之笔不断。大概莫言也看到了这点,于是他老老实实还是写高密东北乡的故事。这部《生死疲劳》就是这样。但是,一个作家,仅仅只能写一个乡的故事,似乎太狭窄了吧?写着写着,你恐怕就写不出什么新意来了。《生死疲劳》里,我们就看不到原先莫言笔下那些灵动的人物和怪异、新奇的故事。第二句是“调侃是要有点控制的”!《生死疲劳》里,莫言尝试了一种新的写法,把自己摆进书里进行调侃式的描写,后来甚至把贾平凹也拉进去调侃了几句。开始,我觉得这种写法挺新奇、有趣。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些无聊了。那么多关于莫言的描写,那么多借着所谓“莫言的小说”来讲述的故事,除了让人“出戏”以外,没有别的作用了。就像画龙添足一样,我认为纯属多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