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话剧百年之同学回忆

(2007-05-17 21:38:20)
标签:

话剧百年

分类: 谈艺录
    我总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纯洁、最真诚、最密切的关系,应该算同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亲缘关系,包括父子、夫妻、兄弟等等,是你不能选择的,是上帝决定的,所以有密切的,也有不密切的,甚至有视若仇敌的。走上社会以后的同事关系以及各类朋友关系,则多多少少会受到每个人的身份影响,带上功利的烙印,于是貌似铁兄弟的朋友往往在大难临头时各走东西。只有你在小学、中学、大学形成的同学关系,才是最真实、最纯洁、最密切的。因为那个时候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当然除了个别以外),完全因为性格的投缘、爱好的相似、脾气的相象而成为密切的朋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朋友,是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朋友。我就非常庆幸,在大学时代交结了这样一批好朋友。

http://www.fyfz.cn/blog/laoyue/200751721539.jpg
    这是几天前我儿子从抽屉里翻出来的一张明信片,是25年前的明信片,是我临毕业前中文系学生剧社的同学们给我题写的纪念明信片。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们一批同样对戏剧非常爱好的同学自发组成了杭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剧社。于是,通过舞台,通过共同的爱好,我们加深了互相的认识,成为莫逆之交。
    黄海滨住在我的寝室对门,是剧社的编剧、导演,剧社的铁杆台柱子之一。而我则是剧社的主要演员。从剧社成立到毕业大家散伙,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后来,他进了报社工作,又转到电视台,现在依然是电视台编导,只是可惜,毕业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他最喜欢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他的编导只是电视专题片的编导)。
    王旭烽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她写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佳木》获得过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她其实投错过胎。我们都是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我考进了中文系,而她则阴差阳错地进了历史系。直到大四因为演戏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抱怨:为什么报考中文系,却被录取到历史系?所以她不甘心于钻进故纸堆里研究历史,整天和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混在一起,她编剧我们给她演出。当年她编剧的大型话剧《闪烁》由我主演,曾经轰动杭州大学。今年的过年后,我们《闪烁》剧组的同学还聚会过一次,包括王旭烽和这张明信片最底下签名的林晨,都兴奋地来参加聚会。
    刘为是另一个投错胎的人物,他和王旭烽一样,都是极其喜爱文学却被送进了历史系,于是为了演戏混迹于我们这些散漫的中文系“戏子”之间。因为除了我们,没有任何人能演得好戏。他和王旭烽搭档,王旭烽是《闪烁》的编剧,他是导演。后来,他也成为过名人,多年前曾经非常红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里的《读书时间》就是由他主持的,被称之为“最有书卷气的主持人”。现在大学教书。
    吴雪景和我是剧社的两大主要演员,他也是中文系的才子,中文系学生剧社剧目都是我们两人主演的。换到今天,肯定是粉丝如云了。谁也没有想到,如今他已经成为武警的大校了。在他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戏子”的影子了。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其实并不象我们这样痴迷于戏剧的同学,也兴致勃勃参加我们的演出,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比如这张明信片里的张晓军是我一个小组的同学,很高兴地在我们的戏里演了一个小人物,如今他已经提前退休了;王家庆也是这样,他饰演一个只有几句话的伪警察,但是依然兴高采烈;还有这些明信片里的其他同学,大多是戏里的龙套,但他们都很喜欢,甚至有一位美女同学朱晓平给我题了“戏子做到底”五个字。
    看着这张明信片,回想着昔日的同学,真是感慨万端。岁月如梭,转眼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但是记忆依旧那么新鲜。感谢上帝,感谢舞台,让我能够结交那么多那么好的同学,这是我的荣幸。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湖夕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