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者”和“仁者”的言论,古已有之,类似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仁者无敌”之类的早已是耳熟能详,其实还有一句,我个人倒是很欣赏,就是“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这句话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许多人,特别是自诩为“智者”且动机不纯的人,喜欢把这句话断章取义,只取前半句:“智者不必仁”,他们的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必有善心,不需要善良”,这样就为他们不择手段,为非作歹创造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电视剧里常常看到一些智商极高的人,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很是嚣张,他们唯利是图,敢为他人之不敢为,当然用了很多潜规则,他们的生意也有很多处在灰色地带,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这不是福利院!”他们智商极高,可是下场未必很好。因为他们都犯了一个通病,看老蒲这句话的时候,只看了前半句。
“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这句话是说:聪明的人可以不善良,但仁善的人不可以不聪明,这样才不会被人利用和欺骗。单看字面上,似乎还是告所大家:“聪明的人可以不善良”。我觉得这正是这句话的巧妙之处,表面上说“智者不必仁”,可是你注意到了一个字么?“必”,对!就是“必”,“智者不必仁”不等于“智者不仁”。谜底揭开,你有没有恍然大悟呢?没关系,我再作解释。“智者不必仁”,你若是聪明的人,做事肯定要比别人考虑的多,所以,如果你事事以仁为重,那么你考虑得太多反到会拖累你,所以,聪明的人,遇事,不一定(注意,是不一定)要把“仁”放在首位去考虑。这才是“不必”的真正意义,不是抛弃,而是留存。没有善心的人有可能一时成功,却不可能一世成功。但善心太过,就有可能牵绊你成功的脚步。多少成功的企业家,多少飞黄腾达的智者,都是有善心的人。你可以猜测他以前发迹的时候不择手段,但最终他还是用善举来为自己赎罪。
“仁者则必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仁者一味偏执地去散布自己的“仁心”,不分好坏,不分是非,那他的“仁”就有可能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不仅不能保护自己,也很可能伤害了你施“仁”的对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老王乐善好施,宅心仁厚,最见不得别人受苦,一日,一衣着破烂的人在他家门前哭诉,所说自己悲惨的身世,老王倾囊相助,却不想,早已被人所骗。所以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要学会聪明处世,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仁心事半功倍。很多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人并不是盲目地捐款,设立基金,建立一系列的基金运作、监管体制,确保自己的善心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聪明人像水,亦柔亦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外界的形态,奔流不息;仁爱之人像山,平静谦和,宽博稳重,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坚坚忍不拔。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奔流不息,仁智双全,方为上上之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