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职称申报的日渐临近,不少晚动手的申报者也开始为论文发表而着急。北京青年报记者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职称论文发布不但“身价”渐涨,往年不足千元就可代写代发的价格难觅行踪,代发一个版(2000字—2500字)的起步价已经进入千元时代,代写费还要另算。同时已经开始摆脱找关系托熟人的“艰难历程”,代写代发成为新的产业链条。(4月16日《北京青年报》)
看了这条新闻,想起去年9月30日《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昨天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数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
两条新闻虽一负一正,却互相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排在世界第2位的科技论文,有相当的数量来自这个一条龙代写代发的作坊。和全国GDP世界排名第二实际人均GDP依然处于低位一样,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觉得有多自豪,相反,是不是感觉“很水”且“很二”?
按说,一个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国度,论文排行居世界领先地位,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相对应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只要环视一下周围便不难发现,很多人发表的论文,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成果,要么是东拼西凑抄袭而来,否则就不会陆续有落马官员被检举陷入“抄袭门”;要么是雇人代写,看看由此催生的这个产业链便一斑窥豹。其实代写又何尝不是东拼西凑?
代写代发论文何以会如此受宠,进而成为新的产业链条呢?调查一下就发现,在唯职称论的评价体系里,已经沦为潜规则:只要你的论文发表在某一级别的刊物上,就可以按时晋级甚至评职称。至于是谁写的,有没有科研价值,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全民参与”,对于发表的论文还给予一定奖励,等于从制度上规定论文发表的花费最终由单位买单。而且相对于评定职称后获取的利益,那点代写代发费压根就不足挂齿。
有需求就有供给,严格的毫不通融的评定标准,自然是应该的,很多时候,也确实需要切一刀。但是不可否认,执行中的畸形,也就拉动了代写代发论文的需求。比如高级职称评定,除了要过被人人诟病的对于很多岗位用处并不大的外语关,必须在国家级别杂志发表论文若干,还要求有著述。于是,在这样削足适履一样的模式里,真正的职称评定完全陷入到不看能力看论文的怪圈内,结果便是有了论文的南郭先生成了吹竽的高手,而真正的演奏家,则叨陪末座或名落孙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专家堕落为砖家的成因之一。
其实说到底,论文代写代发甚至自费出书的症结,都源于一种脱离实操的评比机制,就像带血的GDP就是政绩一样,牺牲了可持续发展的代价。我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必须比拼科研实力和发明创造,而不是论文发表数量第二这样的虚名和“水货”。一句话,市场经济不欢迎这样的“二”,唯论文马首是瞻的各类评价体系,应该休矣。
http://news.sina.com.cn/c/2014-04-16/060629942492.shtml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09/30/content_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