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奶又有新爆料

(2011-06-20 09:56:18)

      牛奶又有新爆料!中国奶业标准被指全球最低!常温奶存在有害细菌!

    天啊,民以食为天,又是一个捅破“天”的问题!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在日前举办的牛奶行业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的奶业标准越调越低。

    他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曾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但提出的意见95%都没有被采纳。他认为中国奶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

    “生奶、常温奶、巴氏奶这样的标准都是几家乳品大企业起草的:细菌总数调到200万个每毫升,而蛋白质调到2.80克每百克。”

    王丁棉介绍,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中国牛奶质量标准,其中的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每百克降低了0.15克。王丁棉说:“这个标准是全球最差、最低的标准。”

    我不知这算不算“黑幕”,反正在我听来不亚于一场8级地震!喝了这么多年的牛奶,原来一直被蒙在鼓里,中国的牛奶标准竟然“全球最差、最低”!

    可是,为神马这样一个事关国民健康的标准,一直由大企业说了算?为神马这些年来卫生部对此“黑不提白不提”?这些企业,不仅垄断了利润与市场,而且霸占了话语权!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身负监管职责、哭着喊着要为记者建立黑名单的卫生部,为神马对此竟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是毫不知情,还是知情不管,故意放他们一马?抑或是原本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输送关系?总之,其间的谜底又是一道“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对于王丁棉的这些说法,有一个高调的声音在狡辩:为了照顾散户奶农利益。

    亦官亦商的内蒙古奶协秘书长、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那达木德不仅找出上述理由,而且还搬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论或者说是“杀手锏”:他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中国奶业的现状要取决于国情”。

      又是一个“国情”说!每当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矛”的锋芒时,就有人祭出这个“盾”。

    那达木德称:“我们国家72%牛奶由散户生产。春夏两个产奶旺季,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2.95克每百克。这样的话,牛奶都要倒掉了。农业部做了大量的调研,主要从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于是把标准降低了一些。”

    “标准中的细菌总数上调,也是考虑到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那达木德说:“因为养殖环境较差,如果细菌总数标准按50万个每毫升来规定,绝大多数散户达不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定格200万个每毫升,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出合格的奶。”

    按照那达木德先生的这套“国情”理论,奶业标准越调越低,就是为了“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理论!

    而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结果,竟是不惜牺牲全国公众也就是全国人民的利益。

    “国情”主导标准,于是,细菌总数定格200万个每毫升,也就是比50万个再多出3倍,“就能保证奶农生产出合格的奶”。

    这又是一个荒唐的算式。

    这样的标准一宽松,奶品当然合格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再放宽一些,就连三聚氰胺、皮革奶也不愁合格,全国人民算神马!这不是典型的“占山为王”,“我的地盘我做主”吗!

    那么,为了奶农的利益——这当然是混淆视听——最终还是为了企业或者集团的利益,降低牛奶标准,会不会以牺牲众多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咱们说了不算,还是听听专家的。

    曾4次参与国家乳业标准制定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明确指出,在现有标准下生产的常温奶,由于存在有害菌,显然不安全。他称:“细菌数越高,安全系数越低。高温杀菌可以杀死有害菌,但消除不了有害菌代谢产物,所以对人体的安全是有害的。”

    一个塑化剂,让一大批企业因此而声名狼藉,有的频临破产。为了食品安全,台湾的管理部门毫不心慈手软,一大批潜在的有害产品和企业接连被曝光,目前看丝毫没有袒护和终止的迹象。对比一下,咱们天天在喊“以人为本”,怎么老是舍本逐末!用范伟的一句台词:“差距它咋就那么大呢!”

(本文新闻事实采用了新闻中心-中国网的报道,在此鸣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俗小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