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谈片

(2010-10-07 12:52:03)

有人说,中国的很多报纸无新闻,即使有也是“准新闻”,这话似非而是。至少,新闻太少则是事实。因为旧闻或不是新闻的“新闻”以及会议新闻太多。即使是真有新闻,也往往在三审两压后成了旧闻。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报纸没有危机(或曰生存)意识,缺乏竞争机制。西方的报纸、电视台、电台没有独家新闻就破产倒闭,所以人家能舍命去抢,重金去买。我们呢?悠哉游哉,“一等二看三通过”,于是出来的新闻也多是“死不死活不活”。在此机体上滋生的惰性,怕也是我们名记者着少的病灶之一。

 

我曾留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当家里有一堆新鲜的发蔫的快腐烂的水果时,大多人总是先吃坏的,再吃蔫的,最后吃新鲜的。而这时,新鲜的已不再新鲜。我看我们的报纸电台发新闻,就颇类乎于这堆水果的吃法。一篇新鲜水灵灵的新闻上了“桌”,编辑精心烹制了一番,送交发表时,却得“排排坐”,以“先来后到”为序。于是读者吃到的水果,竟都是发蔫的,或作了防腐处理的,所有的色香味差不多已荡然无存。

据说吃会水果的总是先吃新鲜的,蔫的发烂的能吃就吃,不能吃就扔掉,毫不可惜,这样自然是鲜香满口了。报纸电视电台呢?在新闻的处理上可否也采用这一“吃”法?

 

速度就是新闻,这取决于新闻的性质,且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亚运会第一枚金牌从诞生到消息发出,新华社只用了十几分钟时间,其快位于世界各大通讯社之首;海湾战争爆发,美国乳臭未干的小弟弟CNN竟战胜老牌劲旅ABC、CBS、NBC,成为开战几天内唯一线路畅通者,出尽了风头,名不见经传的伯纳德.肖也一夜间成为明星。考其成功的秘诀,除了记者敢于弄险外,再就是传播上的速度。试想,采了新闻却传不出去,新闻也就不是新闻。可见,速度是新闻,而新闻的速度,不仅依附于新闻报道工具的现代化,还仰赖于新闻报道工具的秘密化。

 

抓新闻,就不应有禁区。管经济的记者可以采写碰上的时政新闻,搞摄影的记者亦不可放过精彩的文字新闻。只要是新闻,就不该有什么楚河汉界,该拼就拼,该抢救抢,此其一。除了国家明令禁止的,只要是新闻,其采访就不该受限制,采访手段也应千变万化,此其二。据说,一些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写的新闻可以随报随播,报纸呢?也应作一点特殊处理,至少不要拖延。此其三。

 

在一项新闻收视率的调查中,央视的《新闻联播》收视率最高,而其中的大多数又说:看《新闻联播》主要是为了看只有不到十分钟的国际新闻。何故?国际新闻是对国际上林林总总形形色色新闻的精选。这至少说明,新闻要吸引人,就得精选精编。其实对于我们而言,精选精编之外还应加上一条:精制——精心制作。起码,不要除了会议新闻就是酒桌新闻,导语的写作也不应除了“效果显著”就是“受人欢迎”。一言以蔽之,文章要讲文采,记者要讲风格。

 

现在全国上上下下都在搞“现场短新闻”。这应该说是好的。不过,我倒有一点异议:真正的新闻,都应该是新近发生的;真正的记者写新闻,也都应该到现场。所以真正的新闻,都应该是现场新闻。孜孜于“现场短新闻”,或许正是针对多数新闻只是道听途说的“口述新闻”、“汇报新闻”,抑或是“简报新闻”、“会议新闻”甚至“电话新闻”这样的现状所作的一点补救措施?而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舍本而逐末。

此文原载1991年8月20日甘肃《新闻动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尴尬往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