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校园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22-05-05 21:57:16)分类: 风云之影 |
谈谈校园法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陈
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法治叶集的重要内容。鉴于此,六安市叶集区区委提出“法治引领,文明育区”的口号,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也印发了《六安市叶集区“法治引领文明育区”行动实施方案》,但是,叶集的校园法治教育尚存一些问题,主现表现在:
1.法治教育组织单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部门及学校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不重视法治教育,没有依法设置法治副校长,或仅仅由相关部门的领导或其他人员挂名任职,而这些法治副校长因为本职工作繁重,不能正常地在学校履行依法治校的职责。更有甚者,还出现极个别极偶然的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例。
2.法治教育内容缺失。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学校未能进行正常地进行法治教育,不能安排相应的法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也只在思想政治课中偶尔提及,或播放相关的视频,以代替法治教育。而从事法治教育的课程老师,也没有专任教师,绝大多数情况是是思想政治教师充任,导致授课内容专业性不足。
3.法治教育形式单一。一部分学校虽然开设法治教育课程,但法治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没有结合实际,缺乏实用法律教育,普法内容随意性大。偶尔安排法治教育讲座,但排期不固定,而且量少,普法的人员在讲座时引用的案例比较陈旧,与火热的社会现实不能“对接”。
4.法治教育各自为政。许多情况下,学校、家庭、社会未形成法治教育的合力。一些部门和家长认为法治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没有意识到、更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有些甚至家长误解、曲解教师的教育行为,采取了一些非理智的行动,导致家庭与学校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对学校的教师适当行用教育惩戒权,不理解、不支持,甚至采取抵触乃至抗拒的态度,导致学校的法治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能在他们的学习阶段进行完善的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对于打造法治校园、法治叶集,对于实现“法治引领,文明育区”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完成法治建设,需要运用哪些对策呢?
1.强化法治意识教育,营造普法浓厚氛围。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工作规定》,要求于2022年元月1日施行。在这种形势下,一要提高认识,叶集区政府各部门都应该以“法治引领,文明育区”为目标,以打造“法治叶集”为己任,明确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完善叶集区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二要顶层设计,采取多种措施,更新校园管理者与教育者的法治理念,制订完善的目标定位、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奖惩办法各种规章制度,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依法实施,逐步实现校园内一切事务依法进行,真正将法治教育的成果落实在生活实践中,全面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区。三要督查考评。要将各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纳入其工作年度考评之中,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适时对其进行督查调度和考评。
2.建设普法人才队伍,完善普法教育机制。要确保法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法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一要加强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可以由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聘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专业同志兼任法治副校长,“明职责,压担子,给任务,排进度”,督促他们参与学校管理,而不是徒挂其衔、徒有虚名。二要建设一支专职的法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的专业力量,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由学校或政府向律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购买实用法律教育和法治意识培养的法律服务。三是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课程,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时邀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进入学校,举办一些法治教育专题讲座,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引进法律讲座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提升法律认知水平。2021年10月,叶集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叶集区司法局、叶集区教育局联合颁发了《关于重新聘任全区66所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的通知》,为叶集区法治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这些法治副校长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主动与学校对接,每学期深入到负责学校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各中小学校也要积极配合法治副校长的工作,确保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3.丰富普法宣传形式,培养学生健全心智。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治宣传。一是采取讲座法,在“江淮普法行”、“12·4”国家宪法日等特定时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援助中心从业人员等专家进行讲座,现场解读民法典、反家暴法、扫黑除恶、法律援助、反校园欺凌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现实中生动鲜活的案例,解释校园贷、虚拟财产、民事行为能力、校园霸凌行为、校园侵权行为等与师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解读《刑法》《侵权责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校园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解读《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行政处罚法》等校园运行方面相关法律知识,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二是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疏导、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通过墙报、演讲会、宣传板报、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征文活动、模拟法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有关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青少年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4.构建三位一体系统,全面形成合力效应。学校的法治教育要与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实施,达成相应目标。一是学校应全力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制定家长法治教育手册,及时召开家长会,运用微信群等媒介,大力宣传推广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二是依靠社区教育,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各小区的宣传报栏、展板、广播、流动宣传车等,广泛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三是拓展社会教育课堂,通过有目的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带领学生走访消防队,参观蓝天救援队,引导学生知法晓法,尊重生命,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技能。等等。如此,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紧密联系,三方相互配合,形成“法治引领,文明育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