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课悬疑(3)范式塑造——铸铁项圈
(2014-03-13 04:11: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观察 |
“范式”是一个科学名词。源自希腊文paradigm,本意为模式、样板、模范等。指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理论、价值观及科学实践活动。一种范式就是一个思想学派,是由特定科学实践形成的一系列假设。物理学上的牛顿定律、量子理论、混沌理论、达尔文进化论以及某些探索潜意识的心理分析模型都属此例。范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从柏拉图到牛顿到爱因斯坦,人类的时空观世界观在不断变化。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把这种现象称为范式转移。
可见,人类是通过范式认识世界和自身的。范式是个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的模型,学习也就是人的认知系统被范式定型并被打上烙印的过程。
由于可以独立于科学体系之外,各种成长课当然也有各自独特的范式,比如前面提到的“人性原则”。当“人性原则”被作为元范式开始塑造人的认知体系和信念系统时,其独特的强化作用就开始显现于人的行为方式中。
在这个并不普遍的“人性原则”的塑造下,被塑造者开始呈现出普遍一致的行为反应方式。与旧的反应方式不同的是,过去反应方式中的弹性范围被取消了。就像一个能够自由伸缩的金属项圈被换成了坚固脆硬的铸铁项圈,铸铁项圈的特点是不能变形,除非折断。
这也就意味着套上之后一旦焊死就很难取下,其优越性是可以牢牢的套住,轻易不会脱离。但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即使被套者心甘情愿甚至享受被套的感觉,也未必真的便是一件很优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