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你学中医(一)中医实在易

(2012-10-23 11:0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医论

今天是2012年壬辰岁霜降。易经云:履霜,坚冰至。果然昨天就开始冷起来,降雨一度变成降雪。太阳寒水司天的运气果然寒的紧,霜降就开始飘雪了,将小雪提前了两个气(一气十五天)。大概因为白天睡多了,所以晚上醒得早,横竖睡不着,也许受梦中一个老同事开诊所的情节的启发,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该教大家学中医了。来论坛的朋友其实大多都是想学中医的,这从注册论坛的理由中能看出来。作为论坛的主人,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却没有能让让到来的朋友达到目的,令很多朋友对中医生了退心,实在是失责。或许是到了该还债的时候了,不还不让睡觉了。好了,闲话到此,下面开始言归正传。

中医能教会吗?答曰:能。
中医能学会吗?答曰:能。
用当过枣强县令的陈修园老先生的书名来概括中医的教与学,就是:中医实在易。
是的,这是真话,中医实在太简单了。把中医复杂化、神秘化,是教者的失职与误导。可以说,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让人不明白,就是在歪曲掩盖事物的真相。

说到这里,是要提醒我这个讲道理的人,不要再次误入歧途,不要再让听者说不明白。如果我不能让大家觉得明白了最基本的道理,就算滥竽充数,就算骗人,敬请拍砖。

好了,再次言归正传。

首先,中医的道理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又不知所云的阴阳。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阴阳不知所云吗?当然不是。大家以为阴阳不知所云的原因,是因为阴阳看不见听不着,无从把捉。是的,因为阴阳只是两种属性,而且是万事万物都必然会有的属性。如果换成昼夜、寒热、水火、男女,这些看的见摸得着可以感受的现象,你还会不知所云吗?那么区别阴阳的属性有什么用吗?当然,中医的道理就在于对阴阳的调节,而调节的前提首先是对阴阳属性的判断。这个也简单,难道寒热水火不容易分辨吗?就像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用雨雪霜露寒暑温凉对温度与湿度的调节一样,中医正是运用自然的规律,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偏颇与变化做相对平衡的调节的医学。用《素问》岐伯对黄帝的话来说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就是仔细地观察阴阳的不平之处,然后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其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病的道理。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无太过不及。既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寒;既不要太燥,也不要太湿。就像种庄稼,不要旱,也不要涝。又像煮饭,既不要生,也不要糊。这个度就是中医要掌握的分寸,一切调节都应适可而止,太过不及都是不平。就像在沙堆上立竹竿,任何人都能判断偏颇,并将其扶正。中医的目的就在扶正,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你不得不承认,这些道理你都明白。但为什么落到人身上,变成治病的医理你就糊涂了呢?这就涉及到了对人体阴阳偏颇的判断,人毕竟没有竹竿那么直观。实际上也不难,只是你没有学会怎么看。怎么看在医学就叫诊断,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根据诊断的结果就可以“而调之”,使其趋于平衡,这就是所谓的治疗。

先说诊断。中医的诊断归纳起来不外四个方面,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又不知所云的“望闻问切”。望就是用眼睛看,闻就是用耳朵听或是用鼻子嗅,问就是用嘴来问,切就是用手指摸。这些大家都能明白,但具体到看什么听什么摸什么,就又要不知所云了。其实还是不难,无论是看听还是摸,目的都还是“谨察阴阳所在”,以便“而调之”。要进行调节必须要对偏颇有所了解,就像扶正竹竿一样,不知偏在哪里,想要扶正是不可能的。

无论望闻问切,凭的都是人的感觉,如果没有感觉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就像脉诊的“指下茫然”一样,其实就是抓不住要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切诊断的没感觉都是一样。其实不是没感觉,而是不知道该感觉什么,也就是抓不住要领。如果抓住了要领,其实真的一切很简单,就像《素问》所说的那样: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首先说望,望什么?不外色与形而已。色是什么?色就是气,常言道,气色不错,或气色不好,就是这个气。气是可以通过色来观察的,这个实际上谁都会,只是日用不知而已。形是什么?这个更简单,高矮胖瘦,谁都能判断。好了,又要搬出经典的话了:阳化气,阴成形。就在这个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高矮胖瘦气色好坏之中,阴阳的属性已经完全对你展现出来了。而且是阴与阳两个方面同时展现的:色属阳,阳化气,形属阴,阴成形。剩下的你都会判断了:色暗,阳少了;形肥,阴多了。多么简单!接下来你都知道该怎么调节了:阳少了,该晒晒太阳了;阴多了,该运动运动了。动生阳,静生阴,原来这个道理你也明白的。如果你明白一点方药的知识,甚至都可以准确开方了:怕冷?用点桂枝汤吧。肚子胀?用点理中丸吧。不难吧?

这时可能会有学过中医的朋友要质问,你怎么只说阳少阴多,难道没有阳多阴少的吗?当然,上面只是举了较常见的一面,有阴自然会有阳。阳多阴少什么样?首先还是色,阳少的色暗,阳多呢?自然是色明了。怎么明呢?面红或白,就像晴天的颜色一样。然后是形:阴成形,阴多是形有余,阴少自然形不足。

说到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过关,后面的进展会非常顺利。这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中医问题,而且是古来就容易被误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很瘦的人,按理说是阴不足了。那这个人的阳到底是有余还是不足呢?同理,一个形有余的人,阴有余的同时,阳是有余还是不足呢?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