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了感想什么时候小孩子原则育儿 |
分类: 育儿心经 |
上小学之前,小宝一直被我认为很淳朴,很单纯,很不在乎吃穿等外在的东西,就是傻吃傻喝傻玩的小朋友。但是上了小学这几个月,我发现可以被称作“攀比”的这种心理,已经在小宝的行为中萌芽,并有发展壮大之趋势!而浇灌其发展壮大的助力就是他老妈我!
事情是这样的:
【事件一】
“我妈妈也用烤箱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了,可幸福呢……”
【事件二 】
“妈妈,你也给我买闪光笔,别人都用,我也要……”
某日,放学之后,小宝对我说:“妈妈,我同位用了一种闪光笔,画画、记作业可好看了。你也给我买闪光笔吧。”我当时就挺反感他这么攀比,我教育他:“画画,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这些你都有。记作业用普通笔就行了,不需要这么讲究。而且那是女生才用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你是男生不需要讲究。再说,精力光用在这些方面,对你没好处。”被我拒绝之后,小宝就没再要求。
这一点还是很好的,小宝虽然会跟我要东西,但我拒绝他的话,他也决不会撒泼甩赖,用哭闹向我们示威。不给买就算了。或许正是因为孩子也算懂事,我才总是心软,比如这次的闪光笔,其实在我心里已经‘住’下了。一次去小商品市场买别的东西时,我就问了一下 什么是闪光笔。确实就几块钱也不贵,头脑一热就给儿子买了!博得了儿子一笑,换来了一个亲吻和一声‘妈妈对我真好’。
于是,记作业的小本上,记上了花花绿绿闪光的字,拿给我‘炫耀’自己漂亮的小本本,说班里经常有同学借他的闪光笔用,言辞之间禁不住的得意呀;去学棋,还偷偷的带上这些笔,要拿它们写棋谱,因为有同学(女)用这种笔写。
这时候,我就后悔了:这种对学习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为什么助长他的攀比意识?自己总是做着前后矛盾、理念与实践相违背的事情,太不对了!
【事件三】
“妈妈,你要多占几个格给我签字吧,这样老师就能多给我盖个奖章了,我同位就比我的奖章多,我发现了规律……”
为了激励孩子学习,老师们会有各种奖励措施。盖个“你真棒”“Great”这样的小印章,小孩子们都很喜欢。小宝的老师每5个小印章就可以换一颗‘小甜蜜’,月底领‘工资’回家。往往这时候是小宝很开心的日子。最初一个月,没有什么攀比的意识,第二个月,自己拿的工资不多,他就自己鼓励自己:“我不服,我下次一定要超过某某同学(那个月人家拿的最多) ”。
或许是这种意识作祟,最近这小子开始攀比起印章了。他发现他同位的英语作业之所以比他得的印章多,是因为人家家长一次作业签字用了两行,老师就给盖了两个!于是要求我给他也签字多一点,字写的大一点,多占几行!课外的阅读记录,老师要求每天一记录。老师只要求记录每天看了什么书。但因为小宝每次看完书,总喜欢跟我们讲讲,我就鼓励他用拼音写一两句话的读后感。我给他准备的是一个大本子,通常一周的记录也就是一、两页纸。交了大约2次作业之后,小宝不满意了。他说:“妈妈,我的本子太大了,老师只给我一个小印章,可以某某同学本子小,写的页数多,老师就给他的印章多,他已经比我多两个了。我必须多写才行。要不然我这个月怎么能多得小印章呀。”于是,他不再满足于写一两句话的读后感,开始用拼音写几十个字。每周的记录都得3页。可是老师并没有给他三个印章,只给他两个。这又攀比上了:“妈妈,烦死了,我的印章还是不如我同位多,他没我写的好,写的多,可就是比我得的多。还有多久到月底呀?我没机会超过他了。(我告诉他还有一周到月底)那我这次还得多写几页,写4页这样就能多得几个了吧……”
听完这些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小宝看书,是因为从小我们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是因为他真的喜欢读书,没有什么功利性、攀比性。老师给印章的初衷也是好的,督促和鼓励孩子多读书。我最初满足他,帮他多写几页阅读记录的做法,也是有目的的。虽然,他在攀比小印章,也是想通过多读书、多写阅读感想来获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妈妈帮着造假获得奖励,从某一方面看,也是对他的初级写作有帮助的做法,顺着他也无妨,我错了吗?我跟孩子当时就说了“总攀比谁得的印章多,就违背了阅读的目的,不是在享受阅读,而是为了获名获利,这就不应该了。”不知他能不能理解……
【总结】
虽然我无形中鼓励了他的这方面攀比意识,但我觉得我的做法也不是完全错误的。
孩子有“攀比“意识,应该是正常的现象。就拿小宝来说,第三种情况的攀比意识,正是他不甘于落后他人,想与强者竞争的一种好胜心理,只要正确引导,攀比也说不定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至少小宝现在每读完一本书,就要写写自己的想法,根本不用我督促,这难道不是好事吗?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这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同时孩子也能体会到,要想满足攀比的欲望,就需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像第二种这样的物质方面的攀比,确实不能无原则的、不加筛选的一味满足他。
“不比物质”也是我们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的。我们可以在积极正面的方面有攀比心,例如学习、品行、习惯、技能等,与表现好的小朋友攀比,激发出孩子的上进心,但不能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只要我们家长不心软,这一条不难做到!
边写边思考了这些,其实心里是没底的,也不知处理的对不对,欢迎朋友们多指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