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今年过完年,我就开始听到小宝学前班的家长在讨论孩子上哪所小学。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能否进入本市的那几所著名的小学。户口所在地不属于那几所著名小学的,就只好花高额择校费,托关系找门路才有进去的可能;或者有的家长直接买了高档小区的房子,为的就是可以上该小区配套的著名小学分校。这可就不是几万元择校费的事情了,而是耗资上百万了!上个好的小学真是很贵很贵。
以前关于‘择校进名校’这种话题也只是听听,没有什么切身感受;但今年小宝上学,接触这类话题就多了,所见所闻都让我感慨良多。
某日我带小宝放学乘电梯下楼,同行的还有他班上另一对母子。这时,进来爷孙两人。这个男孩显得比我们孩子小。这位妈妈就问那位爷爷:“你家孩子也是今年上小学?”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她又追问一句:“在哪里上呀?”“S小学(我们区非常著名的小学)”‘哎呦,这么幸福呀。”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啊,原来孩子能上这样著名的小学是那么让普通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呀。”
我同事体会的比我更深刻。甚至达到了茫然困惑的心境。她住在一个高档小区。近来邻居们见到总问她孩子去哪个小学。当听到我们即将入学的这所小学时,人家大都没有听说过,所以都流露出惋惜的神情:“哎哟,一家就一个孩子,干嘛不多花些钱给孩子选个好学校呢?”被问的多了,被建议的多了,同事都害怕听到邻居们“善意”的关注了。我们谈起这事,真是感觉就好似我们不给孩子选择名校,就是害了孩子,就会对不起孩子!
真是这样吗?我身边的邻居也都是择校到离家较远的小学去的,因为我们住的位置比较尴尬,被划分到一个企业办学的小学。据说经过考察,那所小学确实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设备都不尽如人意。老师的工作热情也不高。所以他们都花很多钱给孩子择校,到另一所较好的学校,也不是我们这里的名校。这是一种择校的情况—迫于无奈。更多的家庭择校,不是因为所属的小学不行,而是有更远的目标,就是冲着这几所名小学所属的初中,可以不用再交钱就可以直升这几所初中名校。因此,那么多家庭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自然就会发生即使托关系找门路送礼送钱,也不一定能挤进名小学的情况;所以,这些名校一个班差不多都会有近60个孩子这么多。60个孩子的竞争和一个班就30几个孩子,哪个竞争激烈?年幼的孩子早早的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利于他的成长吗?
小学真是有必要非要挤进名校吗?我感觉有些家长送孩子入名校的一个心理是攀比;一个心理是补偿;一个心理是摆脱责任,还有一点就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总想抓住那些光环,沾沾光……很多人认为孩子进了名校就是进了保险柜,著名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在向他招手;或者在优异的氛围中熏陶,孩子会很自然的成长的好,有好的习惯,好的成绩,好的未来。我承认,一所学校称得上名校,自然有它的优势,比如师资力量更优秀,比如政府的扶持更多,整体教学成绩更好等等,优势可能相比其他学校要明显。
但是,也请大家明确一点就是,小学对一个年幼孩子的成长的作用大还是家庭教育更大?我跟好几位小学老师都聊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复不约而同,是一致的:小学阶段,教育主力依然是家长,家庭教育依然重于学校教育!所以,那些幻想着把孩子交给小学老师就完事的家长,到头来失望的会是你们;那些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亲自教育孩子的家长,总抱着这样的心态,“反正我把你送进了名校,学不学是你的事情,我已经尽力了,我对得起你了。你学不好不能怪家长”这样推卸责任,忽略家长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到头来后悔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我不会为孩子花高昂的择校费进名校,因为,我很清楚年幼的孩子
一.
被老师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设想一下,一个班额60人的班级,和一个35人一个班的班级,同样一堂课35分钟,哪个班的孩子被老师关注的机会更多?35人一个班,平均一人一分钟的回答问题时间,一堂课上每个孩子都会有发言的机会,有被老师关注的机会。我们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班额小的普通学校。在这个小学里,因为班额小,按咱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老师能照顾的过来,被老师积极关注是每个孩子都渴望的,也是我们家长期望的!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需要老师的积极关注!
二.被老师赏识、获取更多自信是多么重要
一个N多人都蜂拥而入的小学,无疑是竞争激烈的。设想一下,同样都举办校级演讲比赛,在60个人的班级中,咱孩子可能是10名以外,没有入选的机会;但在30多人的班级中,咱就会是在10名以内,从而获得入选机会。越是年幼的孩子,越需要自信,自信从哪里得来?从老师赞赏的眼神中,从伙伴羡慕的表情中,从参加各类活动收获的成就感中得来吧!
三.有个朴实、公平、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
根据我看到的,听到的,我从不认为那些著名小学的老师素质就会比普通小学高!反而听到更多的是,某某名校老师“拜金”,收礼之风盛行;某某名校老师“拜官”,家长当官的孩子会受到特殊对待等等。所以,这样的小学里,会容易滋生不正的风气,比如孩子之间更容易攀比,比谁的爹官大;谁家更有钱;谁家车好等等;更有甚者,有的班级评选“金星少年”都和特殊关系挂钩,总之,我们是平凡的人,选择校风朴实的学校,孩子会得到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
同时,普通学校的老师相比著名小学的老师,会少了一些应付上级领导的任务,相对而言对待孩子也会宽松一些。
总之,不要迷信所谓的名校,每个学校都有它的特点或优势,特别是现在上级教育部门也在努力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扩大各校间的交流。君不见,名校里照样有不负责任、师德差、出言侮辱孩子的老师;照样有成绩差、习惯差、缺乏自信的孩子;照样有一群怨声载道、深感失望的家长……普通学校里照样有充满爱心和耐心、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照样有习惯好、学习好、乐观上进潜力大的孩子,也照样有交口称赞学校和老师的家长。为什么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由同一批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差异还那么大?所以不能把孩子的未来单纯的和学校、老师捆绑在一起!
我们选择的小学,就是一所普通的小学。但是这所小学里出来的孩子,别人家的我不清楚,但我们同事的孩子绝大绝大多数都是很优秀的,在后来的中高考中取得很优异的成绩。所以我很信任这所小学。同时,通过了解,我看到这所学校里,经常举办各种班级、学校活动,比如自理能力比赛;书香校园读书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科技周等等;我喜欢重视读书的学校!还经常举行家长进课堂活动,不同行业、特长的家长能带给孩子书本以外的新鲜知识,这是多么奇妙的活动呀!再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大特色是国际象棋,国象是校本课程。每个班每个孩子都要普及国象,还经常举办全校性的比赛,比如国际象棋文化节,“小棋王”比赛等。国象这是小宝的特长,在这样重视国际象棋的学校里,小宝该是多么自信和有成就感呀!这所小学是不是成绩最好、是不是最有名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是最适合我孩子的!
在姜丰的博文《如何为孩子选择小学》中,我看到这样的话,特别赞同:“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证明比别的孩子更好,而是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成为最好的自己。”“进小学前的孩子,还很年幼,自控能力和自主意识都远为发育成熟,更谈不上谁比谁更优秀。年幼的孩子尚不能理解“好学校”带来的荣誉感,但是却很清楚自己是否比周围的小伙伴更出色。与其让孩子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好学校”挣扎,不如帮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不那么有名的学校胜出呢?
我们在纠结于如何能让孩子挤进名校之前,是不是该考虑一下我们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顺利的适应小学生活,培养出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立自理能力,及帮助Ta在适合自己的不那么有名的学校胜出呢?
.....................................................................
另:刚刚又去看 姜丰 的微博
,正巧看到有关择校的一段话,正是我要说的意思,特意转过来:
择校这事往简单里说,就是如果自己的实力和孩子的能力不是很有竞争力,就不要往尖子孩子和权贵家长扎堆的学校里挤。小学时,孩子更需要的是肯定而不是竞争。无论社会风气怎样,多数老师还是喜欢聪明好学的好孩子的,这“好”是相对的,小学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大学正相反。没得选就啥也不用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