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妈妈,地球转呀转的,不会掉下来吗?”
“灯为什么会亮?”
“(指着书上的图画)这个屋里怎么黑黑的,为什么不开灯?是灯没电了吧?是不是忘了给灯充电?”
“为什么没有司机,汽车就跑不了呢?”“(走在立交桥上)为什么我们的车掉不下去呢?”
“为什么所有的东西不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圆形的瓶子放头上会滚下来?”“血为什么非要在血管里流?”
…… ……
3岁左右,宝宝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而引领着宝宝踏入科学之门的
【第一块砖】就是他对世界的这份好奇心
(我们在数年轮,研究大树的奥秘) 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爱因斯坦
伴随着宝宝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就是他对世界无穷尽的探索欲望。每个孩子都会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他们会用眼睛去发现,用感官去感知,用提问去思考……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宝宝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多带宝宝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多带宝宝走进科技馆之类的地方,近距离感受科学殿堂的丰富与美妙。同时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能发现宝宝的发现,并及时跟进,多方位帮助宝宝感知科学:
小宝发现了饮料中的冰块,拿出一块仔细端详。我赶紧让他握在手中,尝一尝味道,感受一下温度,观察一下结果,于是,宝宝知道了冰会遇热化成水,再和他一起把化了的水放到冰箱,第二天再去看,宝宝又知道了,水遇冷会结成冰的科学道理;更有趣的是,某日,窗外下雪,我说“It’s snowing(下雪了),小宝跟我说。”小宝一动不动,不理我。“怎么了?”孩子还是不说话。过了一会,他往手心里哈了一口热气,笑着说“妈妈,我刚才冻住了,现在遇到热气又化了”! ;遇到孩子观察蚂蚁,可以告诉他蚂蚁的生活习性,可以给他找来放大镜自己观察蚂蚁的身体;可以给他找来大蒜,看看蚂蚁遇到大蒜会不会绕着走;我们会一起数数年轮,大树的年龄秘密就在此……
走在路上,我们会和宝宝一起观察汽车和车轮多少的关系,一天小宝问我:“公共汽车有几个轮子?”“4个”我毫不犹豫的回答。“不对,妈妈,公共汽车前面有两个轮子,可后面每边都有两个轮子。因为他要装很多的乘客,还有汽车大大的身体,轮子少了怎么承受这么重的重量呢?”孩子细致的观察能力总是会带给我们惊喜!
总之,科学现象随处可见,好奇心盛的宝宝,善于观察,会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我们要追随着宝宝的眼睛和脚步,保护好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协助他敲开科学殿堂的大门;对于一些主动探索意识差的宝宝,我们则要经常‘设问’,积极地引领他发现“奇妙的事情”,想办法激发他的好奇心,手把手的教给他探索的方法,做好宝宝敲开科学殿堂大门的引路人。
【第二块砖】书籍
(我们在用三棱镜研究太阳光的奥秘)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晚上,妈妈问宝宝 “小宝,刚才你在雨中走,雨打在小伞上是什么声音?”“噼里啪啦的响”宝答道。“那雨打在你身上,你有什么感觉?”“cold(冷),凉凉的”又补充到“把我的衣服和脚都打湿了”“那雨是从哪里来的呢?雨水又要去哪呢?“不知道”“那妈妈给小宝讲一讲《雨从那里来》这本书吧”“太好了”小宝快乐的回答。于是,我们一起把这本科学绘本读完,然后又表演。我们又约好,等到白天,准备做做雨的实验呢。
科普书,就是宝宝了解世界奥秘的一种工具和窗口。从2岁起至今,儿子有了自己的8套科学绘本,宝宝每次拿到科学绘本,都如获至宝,反复读,好几本都翻烂了记熟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动物的食物链’‘动物的隐藏术’以及火山、恐龙的灭绝等等都是他极其感兴趣的。这些科普类的图书,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题材丰富,大大的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展示了精彩的世界,揭示了神秘的科学奥秘……多阅读科普书籍,的确丰富了孩子的眼界,激发了他的联想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书上读到“食物链”,他会自己设计出新的食物链;知道了“运动和力”,某日,他教育妈妈:“妈妈,你打我的时候,我很疼,可是你的手也疼呀,力是相互作用的……”;读完《阳光是什么颜色》,爸爸拿来三棱镜,带着小宝一起观察阳光;在户外,我想摘掉‘满天星’上的一个‘枯叶’,结果它突然蜷缩起来,居然是个和枯叶一样颜色的虫子,小宝告诉我:“妈妈,只有和枯叶长成一样颜色,才能不被敌人发现才能不被吃掉,这是他的隐藏术!”;小宝在床上蹦来蹦去,然后他说,“妈妈,你看我蹦的时候,发现屋子是在动的,其实不是屋子在动,是我在动。”(这得益于爸爸传授的参照物的概念)……
总之,科普书籍在宝宝的科学启蒙教育中,至关重要,他不仅开拓眼界,还可以让孩子学会用书上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选对了时机、选对了读物,就会为宝宝的智慧插上翅膀,让你如虎添翼。
【第三块砖】想象
(我在观察日偏食 )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我带着宝宝在户外活动。他不停的跑来跑去,把帽子扔来扔去。 我问:“小宝,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和风做游戏呢”,宝宝快乐的答道。
“风也一定和你玩得很快乐!风从哪里来?”
“从天上来的”
“风是什么颜色?风是什么样的?”
“风是蓝色的,是香的,风是凉的,没有形状”
“嗯,风有很多的味道吧”
“是的,就像食物一样,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还有辣的”
“风大的时候树会怎样?风变小的时候呢”
“大风树摇的厉害,风小的时候,树就摇的轻柔”
“哦,风来了,他又来和我玩了”小宝欢呼着去抛他的帽子了,“风大了,帽子跑的多高呀,它要离开我了”说着,立即兴奋地追了过去……
妈妈为了哄小宝睡觉,就说“刚才月亮婆婆打电话给我了,她问小宝睡了吗?我说还没呢。她说她在看着你呢,让你快点睡,赶快做个美梦。在梦里她想和你做游戏,所以你快睡吧” “噢,妈妈,太阳公公也给我打电话了,他说明天早上,月亮婆婆下班的时候,他就带着他的孩子们等着我起床!早上,是太阳公公值班,月亮婆婆到地球那边值班去了。现在是月亮婆婆带着她的孩子值班呢。太阳公公带着孩子回家看孩子去了。有小孩醒的地方,太阳公公就过去看看他”
在孩子有趣的想象中,也蕴含着他了解了的科学知识。当然想象还可以将宝宝不了解的科学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示在他面前。
有一阶段,小宝很喜欢白血球,那么,我们假设他就是细菌,我们来当白血球,一起表演了“白血球抓细菌”的场景,于是,每次生病,宝宝都会乖乖吃药,因为他知道,这是在帮助白血球与病毒做斗争呢;小宝很关心营养问题,每次吃饭他都要问,这个里面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干什么用呢?我们身体怎么能得到他们呢?于是,我们告诉他食物里面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同时,把我们的内脏想象成工厂的流水线,小肠吸收了营养,其他内脏器官相当于各个车间,血液传输营养到各个车间……宝宝饶有兴致的听着,“科学”不再枯燥!
总之,想象力就是创新的源泉,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充满想象力的形式、语言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对科学的喜爱应该是无以复加的。
【第四块砖】实验
(我能玩转地球吗?)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牛顿
带着孩子动手做实验,是最佳的体验形式,它可以将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直观的呈现在孩子面前,牢牢的吸引住孩子,引发孩子探究科学的兴趣!但是,带领孩子做实验,也要注意符合他的年龄特点,最好能契合孩子某一阶段的爱好,并且循序渐进的引领孩子由浅入深的观察和思考问题!比如小宝喜欢玩水、喜欢往水里扔东西的那个阶段,爸爸引导他体验浮力,分了三个层次做实验。
(第一阶段)尝试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孩子明白了,哪些材质的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第二阶段)动脑筋将沉下去的东西转换形式使其浮起来
这次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锡纸
团成团儿的锡纸会沉在水底,但是我们叠成小船,或是展开平平的放在水面上,好神奇呀,它浮起来了!更神奇的是 这个锡纸小船还可以运送硬币和小玻璃球,不会沉下去呢!
(第三阶段)体验“潜水艇”原理
爸爸为我制作了一个潜在‘大海中’的“潜水艇”--一个眼药瓶(不带盖),里面灌入适量水,头上绑着铁丝,头朝下放在大大的饮料瓶中。这时,小艇是浮在水面上的。 而我双手使劲给它施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眼药瓶下沉了!
我一撒手,天哪,它又浮起来了 哈哈,我要潜水艇停在哪里,它就能停在哪里,我会控制咯! 科学真奇妙!
我们不要求孩子必须通过实验明白这些对他们而言,还很高深的理论,只是让他们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从而爱上科学!当然,孩子能理解那是最棒的,说不定孩子就会在某一天用实验得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科学呢! 比如,某日走在路上,小宝在踩影子。 “妈妈,你看,我的影子总是跟着我。” 他说,“妈妈,你说影子有没有五颜六色的颜色?”“没有,影子不是黑色吗?”我回答。小宝接着说道:“对,就像我的皮鞋那么黑!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自问自答)因为呀,光被挡住了,而且呀,影子又不会发光,就成黑色了!”这是拿台灯做太阳,小篮球做地球的实验结论,被孩子正确使用了。在此实验中,‘太阳’照着‘地球’的那一面,就是白天,而对面就是黑夜,宝宝知道了白天和黑夜的缘由。
晚上,小宝非要玩气球不洗漱。于是,我鼓动他,“先洗脸,然后再给气球洗洗如何?”他很兴奋。自己洗了脸。然后又把气球泡进水里洗一洗。再往上抛。可是,我们发现,气球升不上去了。总在地上‘蹦蹦’,而且还发出了和没泡过水时不同的声音。这一下子吸引住了小宝。“怎么回事?气球发出了金属一样的声音”小宝惊奇的问。通过爸爸的引导,小宝明白了:气球沾了水后,变沉了;而且摩擦力增大。
小宝在床上站起,趴下,反复不停。然后,突然他说:“妈妈,你知道吧,我们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和多,(再趴下)站的矮就看的近和少”
就这样通过实验,和实践,发现“真理”海洋中某颗闪光的小石子或是小贝壳的孩子,怎能不会为之欢呼雀跃,从而积累成就感,从而热爱起探索科学?
那么,科学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讲,到底是什么?我感觉它就是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一种体验,一种想象,也可以是一种实践,更应该是一种思维习惯。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相信只要我们利用好这几块敲门砖,选择好适合自家宝宝的形式,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一定会顺利的引领宝宝走进科学的殿堂。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