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心中的《黄雨伞》---小宝读无字书
最初拿到这本《黄雨伞》,是因为方素珍女士在我们这里的读书讲座中郑重的推荐。那天我并没有到场,是后来热心的
鑫妈 把讲座录音传给我,我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感觉应该不错。但是因为它是一本无字书,我并没有信心小宝会喜欢。先前给他看过一两本无字书,他并没有表现出热情,甚至都懒得编出文字来,只是翻翻看看罢了。所以,这书就一直放在书架上,我没有拿给小宝看。说实话,我也没有仔细看。
昨晚,无意中在电脑里看到了那段录音,听到了方素珍女生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我拿出来自己翻看起来。一看我拿书,小宝不知从哪个角落窜了出来,饶有兴致的让我给他讲。我说这本书很神奇,没有文字……,他立即兴奋地说:“那我来编故事吧。”Ok,前面画画编故事的热情得到了延续,如此的水到渠成,真是激动中!
这本书,我们一共看了三遍。
三部曲之第一部:自主阅读
第一遍,我没有做任何的引导,完全是小宝自己翻看,然后编出了故事。完全原创!目的是,让孩子再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构思、描述……下面是第一次小宝创作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孤独的黄雨伞,住在一个小房子里。

第二个雨伞兄弟来了,它们一起玩呀玩呀
直到第三个雨伞兄弟也来了,三个小雨伞一起玩呀玩呀

后来,又一个雨伞来了,它们一起看着雨中的景色,觉得好美

一天它们造了一个游乐场,这个游乐场真好玩呀,可是这些雨伞到底是谁呢?

它们又在小路上走呀走呀,发现了一个小池塘,小黄雨伞还往里面伸伸头,看自己的倒影

后来又来了两个大的雨伞兄弟,这些会是谁呢?

它们一起跑呀跑,跑到了车站

跑到了小街上

跑过了斑马线

走到了森林里,
直到它们混了在一起,五颜六色。它们会是谁呢?
哦,原来是一些小朋友们。

最后小雨伞们说:“小朋友们,再见”
这是最原始的小宝看绘本的视角。小宝的故事里,一是注意到了雨伞数量的变化。二是比较注意细节,比如小黄雨伞往池塘里看的倒影。
三是,从开始就发出了疑问,“这些雨伞会是谁呢?”到后面自己豁然开朗:“哦,原来是小朋友们呀。”
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注意雨伞色彩的变化。二是没有很好的观察雨伞出现的不同的场景变化,并做一些合理的联想。(大概这对4岁的孩子来讲,还是蛮难的吧)
三部曲之第二部:引导观察
所以,我们开始了第二遍阅读。由我来引导着小宝观察每一幅画面,只是观察画面细节,但不是给宝宝讲故事。像雨伞的色彩变化;场景的转移,比如第四幅出现的场景是在小桥上……以及场景的转移代表了雨伞们在做什么?观察画家镜头的变化。当讲到第7幅画面时,小宝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妈妈,你看这些雨伞由大到小排列了。”于是,我引导他注意到楼梯的变化,告诉他画家会是站在什么地方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结合着第9幅图,告诉他“镜头”的变化特点。等等。
三部曲之第三部:再创造
小宝又看了第三遍,自己要求再讲一次,于是,有了我认为还不错的故事。
从前,有个孤独的黄雨伞,从小屋子走出来去找朋友。走呀走,终于来了一个蓝色的小雨伞,它是黄雨伞的朋友。他们一起走了。又来了一个小红雨伞,他们也是朋友,他们继续走呀走,碰巧在小桥上,他们三个又遇到了一个小绿雨伞。小雨伞们互相打着招呼,欣赏雨中的风景,好美呀。他们到了一个游乐场,沿着小道走呀走,又遇到了一个朋友,是一个小蓝雨伞。他们又往前走,在池塘边他们又有朋友加入了,小黄雨伞还往池塘里探探头,看见自己的倒影了。那么后面他们还会有什么朋友出现呢?哦,又来了两个朋友,他们悄悄地走下楼梯,走过铁路,穿过高楼,过了斑马线,越来越多的小雨伞来了,它们五颜六色混在一起,像开了好多的花朵一样。哦,原来是这么多的正要去上学小朋友们,接着他们把雨伞收了起来,“再见,小朋友们,去乖乖上学吧。我们会等着你们回来的。”小雨伞们说。
引导孩子阅读无字书,我的心得就是,一定要引导孩子观察好画面的细节,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画面的联系,才会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设置和描述!
说到细节,以前给孩子讲绘本,我也没太注意。特别是最近跟孩子读的书都是很多字的,图少,更加不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体会画家的创作意图了。但是今天来看,孩子的潜力还是不容忽视的。讲完这本之后,我们看了《鸭子农夫》,以前讲的时候,我也没特别注意画面。但今天我还是有了特别的发现,于是赶紧让小宝观察。


小宝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啊,这个字越来越小了(嘎嘎两字由大到小)。(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鸭子越来越辛苦了,没力气了!”我认为回答的很棒,画家的目的应该就是这样的。